文档详情

哲学家思考.ppt

发布:2017-10-26约2.02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教学目标 ● 知识简介 ● 课文导入 ● 阅读理解 ● 课堂讨论 ● 写作训练 ● 课堂小结 ● 课后作业 本课教学目录 1.理解课文中每个故事所隐含的生活哲理,学习从平常的生活中感悟智慧的存在,体会智慧生活的意义。 2.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 3.能够就日常生活事件进行思考,并用随笔进行写作。 教学目标 ?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随笔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起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思人;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随笔平易而亲切。   知识简介 课文导入 一个鞋商向非洲某国派了两个推销员。不久两个推销员回来汇报他们对市场考察的结果。一个说,这个国家的人都赤脚,鞋根本不可能卖出去;另一个说,这个国家的人现在还没有穿鞋的习惯,市场潜力非常大。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哲学家的思考 赶牛 每个人都有专长 给人甜头和希望 要学会换位思考 雕鹰 拒绝诱惑 敢于舍弃 牧羊 呵护和关怀 是人际纽带 葫芦 克服思维瓶颈 先叙后议 阅读理解 农 夫 哲学家   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胀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起来,不知把这只大葫芦派什么用场。    惯性思维 创新思维 叙 打破惯性思维 突破思维瓶颈 议   在哲学家看来,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是把思维“闷”在葫芦里,思维将永远找不到出路;只有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善于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才能巧妙地突破思维的瓶颈,发现一片新的天地,看到一片宽阔的海洋。 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人们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却不知道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把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不是很好吗? 阅读理解 《史记·孟尝君列传》里面有个食客,孟尝君问他:“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他淡淡地答道:“我没有什么本事,是因为贫穷,到您这里来,为的是有口饭吃。”此人就是弹铗而歌的冯谖,在历史上很有点名气。他究竟有些什么能耐呢?据说冯谖归附孟尝君之后,并没有什么作为。孟尝君在一个叫薛的地方放了很多贷款,但收不到利息,他认为冯谖没有什么特长,不如派他去收收息钱,反正收不到,也无关紧要。没想到冯谖去了之后,又是买酒又是买牛,把薛地的百姓召集到一起,又是喝酒又是吃肉,一面把那些还不起本息的借据当众烧掉,还说这是孟尝君的意思。百姓们非常感激。孟尝君却很不高兴,把冯谖喊回去责备了一顿。当时孟尝君是齐国的宰相,但后来他被齐王疏远罢免,经过薛地时,百姓们置酒置肉,欢声雷动,夹道欢迎,孟尝君十分感动。这才认识到了冯谖烧毁借据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赢得民心。 课堂讨论 下列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宋国有个人擅长配制使手不冻裂的药,他家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有人听说这事,愿出百金购买这个秘方。宋国人想:我家世代漂洗丝绵,收入不过几金,现在一下子就可得百金,还是卖给他吧。那人买了秘方后,就去游说吴王。恰好吴国与越国打仗,冬天,吴国士兵涂了那药,手脚不冻裂,因而打败了越军。吴王就给他封赏了土地。 课堂讨论 下列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一个吸烟者用吸管将烟注入一个透明的口小肚大的玻璃瓶子,一会儿瓶子里就充满了白色的烟雾。奇怪的是吸烟者停止后,瓶子里的烟雾却不从瓶口冒出来。问:怎样才能使瓶子里的烟雾在最短的时间里冒出来呢? 课堂讨论 如何解决下列问题? 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四岁的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我拼好了,爸爸陪我玩!”记者很生气:“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呢!说谎可不是好孩子。”儿子非常委屈:“我真的拼好了!”记者一看,果然如此。他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儿子说:“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我反过来拼,就好了。” 写作训练 对下列故事做一个哲理性思考,写出思考结果。   将课堂讨论的内容按照课文的结构和写法,整理成一篇文章,然后上讲台宣读并接受同学的点评。 评判标准: 第一,写得是否像一篇随笔。 第二,是否有自己对案例的深入思考。 课堂小结 1.完成《练习册》相关语言训练题。 2.阅读课后拓展训练中的《简单与复杂》一文,按照题目要求,在文后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