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
校内生产性实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为了使校内生产性实习效果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的需求,制定专业实验实训室(车间)生产性实习标准如下: 一、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标准 (一)指导思想和规划标准
1.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车间)建设的指导思想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学院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为中心,以行业职业岗位(群)为标准,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途径。 2.实验实训室(车间)的服务面向应准确,要有充分的调研,并经过有企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方案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建设目标定位准确,设施设备购置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实验实训室(车间)建设规划应与专业的发展方向相适应,根据专业发展制定阶段实施计划和配套措施,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基本合理,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二)基本功能要求 1.能够较好的完成所承担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包括: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实训项目,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要求开展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练。 2.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安全、操作、管理等),并按照职业环境的实际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3.能承担学历和非学历职业技术技能训练。 4.能承担专业技术技能的鉴定和考核工作。 5.能进行专业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三)组成框架要求 1.校内实训基地由多个能进行操作、训练、实习等实训室组成,总体框架及布局合理,并且有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创意的实践条件。 2.校内实训基地能满足教学要求,具有相应的职业氛围,具有一定的仿真性和综合性,技术先进程度适应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3.校内实训基地既要面向校内,也能向社会开放。 4.有条件的实训室(车间),按照企业管理的方式,建设相应的运行机制,成立相应的生产管理机构和产品质量检验部门,变教学实习为生产性实习,使消费型实习成为效益型实习。 (四)实践教学指导队伍要求 1.实训室主任由具有相应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能够进行技能实训指导的教师或“双师型”教师担任。 2.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结构要合理,实践教学能力要强。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含技师以上职称)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3.专业和实验实训室应制定有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措施,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要实施“传、帮、带”。 4.在实践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比例的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五)场地与环境要求 1.实验实训室生均面积能满足学生独立操作的教学要求,与职业活动环境接近。 2.实验实训室安全,无危险隐患。 3.实验实训室的通风、照明、控温、控湿等设施完好。电、水、气管道布置安全、规范。 4.实验实训室环保设施完善,包括废气、废渣、废液以及噪声的处理设施。 5.实训室干净整洁,育人环境良好。 (六)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与经费投入要求 1.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合理,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能满足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的要求。 2.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维修、保养、更新的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和可靠的保证。 二、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管理标准 (一)组织管理机构要求 1.建立系—专业—实验实训室三级管理机构,设专人负责。 2.各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3.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监督、调控、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 (二)规章制度要求 1.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和人员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实践教学标准,各种资料、设备台账、设备运行记录、操作规程等教学文件齐全,并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 3.建立严格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 4.建立严格的实训环境,劳动保护、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等规章制度。 5.建立严格的实训基地评估考核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校内生产性实习项目教学标准 1.校内生产性实习项目应与以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2.实习标准应依据岗位职业标准的应知和应会的要求进行制定。 3.实习标准应包括:实习目的、实习地点、实习要求、实习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要求及步骤,考核标准和成绩评定标准。 四、校内生产性实习教学质量保障与改革 (一)教学文件要求 1.有完整的专业职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等资料,有明确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