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中医理论研究进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张超 林子桐 沈雪梅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 近年来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检索查阅有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对进一步研究DN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4-0035-02
糖尿病肾病是现代的医学病名,与古代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消渴病日久出现的水肿、胀满、尿浊、吐逆、肾消、关格等症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DN的基本病因为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等;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病机重点不同[1]。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许多新的认识。
1 古代医家对DN的认识
有关消渴病并发肾脏病变的论述古代文献中有很多,《黄帝内经》中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就有初步认识。《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结谓之消”。《素问?奇病论》认为消渴病多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日久蕴而为热,阻滞气机,进一步发展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心肺脾肝肾诸脏脆弱,则消渴病会进一步损伤相应内赃“消痒易伤”,后者则把消痒列于仆击、偏枯、痞厥、气满发逆等消渴病常见继发病之首,提示消痒是消渴病的进一步发展,即为DM并发症期。
后世的医家也逐步认识到消渴病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对DN的认识散在于消渴病继发的“尿浊”、“水肿”、“肾劳”、“关格”等的描述中。唐代王寿《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提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引水多、小便数,无脂低鼓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痞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其中“肾消病”从症状描述看很类似于糖尿病并发症期DN和其他多种并发症并存的表现。金元刘河间《三消论》明确指出消渴病日久可传变为水肿。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病机认识上,历代医家多重视肾虚学说。仲景《金匾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小便不利者,其人若渴,括篓瞿麦丸主之。”唐代孙思邀《千金要方》也认为消渴病的发病基础是“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明代宋代《圣惠方》指出:“三消者,本起肾虚,或食肥美之所发也”,明代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故治消渴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石室秘录》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无不同也,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三消也。
”强调肾虚在消渴病及其继发各证中的重要地位。《杂病源流犀浊》指出:“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肿而小便少者”。皆是论消渴病继发水肿,是糖尿病肾病中期的常见症状。《圣济总录》还指出消渴病并发水肿与脾受湿困及肾气虚衰有关。可见古人对本病的病机,较普遍地重视肾虚,也意识到脾肾两虚以及心肾水火不济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2 当代医家对DN的认识
2.1 “微型癥瘕”学说
吕仁和[2, 3]教授在结合中医学“久病入络”的理论,参照现代医学相关认识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DN“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认为DN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消渴病治不得法,迁延不愈,伤阴耗气,痰、郁、热、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渐成癥积的过程初为瘕聚,终为癥积,“聚者,聚也,聚散而无常也”正气亏虚为肾生癥瘕之因,痰热郁瘀互结为肾生癥瘕之关键。赵进喜[4]在其基础上,强调糖尿病肾病的病机为消渴病内热伤阴耗气。引起气阴两虚,以致阴阳俱虚,久病入络,热结、气滞、血癖、痰湿互相影响,在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肾用失司所致。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肾病必须以护肾元为要务,早期重视益气活血、化淤散结,中期见水肿者兼以利水;晚期重视和胃泄浊解毒[5]。
2.2 络病学说
吴以岭[6]认为肾之脉络从结构上相当于由肾动脉依次分出的肾小球微血管,其提出“络脉病变”的学术思想符合“络病”学说中“脉络”的概念,认为气阴两虚为DN发病基础,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基础,络脉瘀阻、津凝痰聚为主要病理环节,络息成积为主要病理基础,是络脉病变导致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成为DN发展加重的关键因素[7-9]。津血同源,血瘀津液运行不畅而生痰,痰瘀互结;脾肾气虚,水湿久聚生痰,痰凝阻络致瘀,痰瘀互结。痰病系血,血病系痰,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瘀互结,导致糖尿病肾病迁延难愈[10]。应该从痰瘀论治,通过活血化瘀、祛痰利湿,通经活络,使气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