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知名大学总裁班组织行为学课件第1章.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组织行为学本书内容第1章 导 论第2章 个性行为基础第3章 价值观与态度第4章 压力与挫折管理第5章 群体行为基础第6章 群体沟通第7章 团队建设本书内容第8章 群体冲突与对策第9章 领 导第10章 激 励第11章 权力与政治第12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第13章 组织文化第14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推荐课后阅读文献[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李剑锋.组织行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 张德,陈国权.组织行为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 (新加坡)李秀娟.组织行为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 伍德曼.组织行为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章 导 论教学提示:本章将介绍组织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内涵,并对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介绍,以此来说明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以及在研究组织行为学中使用的一些方法和本书致力于培养的七种能力的概念。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组织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目的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各个阶段的大致时间和特点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培养的七种能力的基本内容1.1 组织行为学的内涵引导案例:王军的困惑 1.1.1 组织与组织行为学1.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安排。组织的特点 ⑴特定的目标。 ⑵组织成员。⑶清晰的边界。 2.组织行为学案例:约翰·帕金斯的转变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 OB)——是系统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和组织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两个问题。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第二个问题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1.1.2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对雇员需求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800年左右的威尼斯工厂主罗伯特·欧文 。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霍桑试验”才真正导致人群关系学说的诞生,并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案例:霍桑试验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⑴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 )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的大致时间为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性的认识;二是对组织理论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亨利·法约尔十四项管理原则和五种管理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马克斯·韦伯则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人事管理之父”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倡导重视人力资源投资,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⑵人群关系学说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霍桑试验进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主要是在美国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进行的;第二阶段是1927年至1932年,主要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主持进行研究。最初的目的是对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尽管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有影响,但是人际关系对生产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人群关系学说的人性观称为“社会人”。 ⑶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70年代 )行为科学理论在三个重要的方面发展了人群关系理论:首先,它非常倚重经验研究资料,强调要在正式科学调查基础上系统论述人类行为的理论,而不是对人们行为的原因和方式做出个人猜测。第二,行为科学理论将该理论牵涉到的所有内容集中到一个可以进行检验的总体框架中。第三,行为科学理论认为系统分析是研究组织问题的唯一有意义的方法。 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 组织行为学又进一步分化和综合。组织科学的四个组成部分项目分类 理论性 应用性 微观 组织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宏观 组织理论 组织发展 组织文化理论的崛起带来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理论研究中两个基本假设的突破,即关于“观念人”及“生活组织”两个假定的确立。 1.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1.2.1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1.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研究,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2.有助于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绩效3.有助于改善组织行为,提高组织的绩效1.2.2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种类⑴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理论性研究 应用性研究 服务性研究 活动性研究 ⑵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描述性研究 因果性研究 预测性研究 1.2.3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⑴现场调查案例:霍桑工厂的大规模访谈⑵案例研究案例:新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