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高校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
【摘 要】近年来,关于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界定以及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一直呼声很高, 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几经修订,终于出炉。修订后的会计制度不仅引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而且把基建纳入大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产不实的问题,将使财务实际工作更具可操作性。面临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制度相比旧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界定、分类和计提折旧上都做了修订。因此探讨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新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
高校固定资产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固定资产的品种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新制度在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面作了不少的调整,创新引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模式,实现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以期对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统计方式和口径不统一,造成帐物不符
高校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每年只管经费收支,不管家底多少。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因而,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
2、资产核销制度不健全
资产报废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对应该报废、报损处理的资产没有及时办理核销手续,仍挂在账上;因某种需要,将不该报废的资产计入报废之列,而报废核销部门不认真审查即批准报废了尚在正常使用的资产,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等状态数据不实。
3、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信息失真
高校长期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导致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严重背离。在旧会计制度下, 固定资产采用原始价值入账, 不计提折旧和损耗, 账面价值一直保持历史成本, 不能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1、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正确思想是正确行动的指南,强化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树立正确的思想。在这方面,从高校的领导到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以及高校的广大教职员工,都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全力的支持。对此,高校管理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大力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教育、宣传和学习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纠正“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等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2、强化资产清理力度。新会计制度中, 为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增设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 要适应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要求, 要对学校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由财务处、资产处和固定资产所属部门等共同组成清查小组, 按照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对清查小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以部门为单位对各类资产进行清查, 并整理出固定资产明细清单。
对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点的过程中, 应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 划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并登记在册, 以备固定资产成本分摊, 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供准备;同时应划分无形资产, 并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为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供科学依据,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资产状况。
3、创新资产管理模式
为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学校应十分注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涵盖人、物、流程的制度架构,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序健康运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 原有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制度的运行, 因此各高校财务部门应针对新会计制度的变化制定新的管理模式: 例如零余额账户如何管理、原基建会计如何纳入到财务会计系统中、现金流量表和基建投资表等如何合理、准确的编制、现有会计人员的岗位是否需要发生变动、业务办理流程如何理顺等等。
4、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针对高校新会计制度中改变的内容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为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做好人员基础准备工作;财务工作人员还应该主动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学习和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