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这样说》导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靖师附小“三段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课题 《大人们这样说》 课型 阅读课 备课教师 关晓宝 小组评价: 组长
审批 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1.熟练地朗读诗歌。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清诗歌的层次和各部分的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流利地朗读诗歌。
难点:理清诗歌的层次和各部分的内容。 教学
准备 教师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 导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学 案 导 案 一、目标导航 1.熟练地朗读诗歌。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清诗歌的层次和各部分的内容。 出示目标
自学生字词 二、自学探究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这首诗歌一共有几个小节?
3.诗歌中提到了几个大人,他们分别说的是什么? 初读诗歌
了解课文内容 三、交流展示 1.默读课文,想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互相交流:以表格的形式汇报大人们是怎样说的。
奶奶是怎样说的?
爷爷是怎样说的?
爸爸是怎样说的?
妈妈时怎样说的?
老师是怎样说的?
3.全班交流。 默读课文
理清课文脉络 四、精讲点拨 1.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2.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这种自豪感一起读读诗歌。 再读诗歌
升华感受
指导朗读 五、达标测试 练写本课生字 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 一、目标导航 1.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2.续编诗歌。
3.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1.检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继续学习课文,出示目标。 二、自学探究 1.自由读诗歌第一小节,明确这一节是以“我”的口吻提出了“龙”是什么的疑问?
2.自由读第二小节,联系具体诗句理解“显露”“隐形”,明确这一小节是以奶奶的口吻讲述他们对龙的理解。
3.自由读第三小节,联系具体诗句理解“腾空而去”“气魄”,想象“龙从九州大地上腾空而去”的景象,体会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 自读诗歌
体会理解“龙”的精神,“龙”的气魄 三、交流展示 1.通过读前三小节,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你认为龙的精神和气魄是什么?
3.指名汇报。 交流自读感悟 四、精讲点拨 1.读诗歌第四小节:
(1)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2)爸爸说龙和长城是什么关系?
2.读第五小节:
(1)妈妈是怎么说的?
(2)作者抓住哪些具体事物做了形象的比喻?
(3)从这些形象的比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你还知道祖国建设的其他成就吗?学着课文,用一些具体的事物作比喻,来歌颂祖国的飞速发展。
(5)在今天人们赋予龙什么新的含义?
(6)读诗歌第六小节,练习具体诗句理解“搏击万里长空”,“迎接旭日东升”的含义。明确这一小节点明主题,赞美中国这一东方腾飞的巨龙。 理解诗歌主题,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练习续写 五、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奶奶说
爷爷说
爸爸说 龙象征着正在腾飞崛起的伟大的祖国
妈妈说
老师说 教学
反思 附:《大人们这样说》学案和目标检测案
《大人们这样说》学案
资料链接
九龙壁,在代王府,位于大同市中心和阳街,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的照壁。该壁东西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是我国现存的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壮观、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整个正面九条巨龙伸爪抱珠,捕风弄雨,盘曲回绕,体态矫健,色彩绚丽,栩栩如生。
二、预习指导
自读课文, 画出生字词并认真书写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三、预习自测
给加点的字注音
气魄( ) 蚕蚁( ) 旭日东升( ) 呼啸( )
缩小( ) 喷涌( ) 震 惊( ) 崇高( )
根据意思写词语。
(1).高而险峻的山峰。 ( )
(2).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