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代汉语不虞现象成因分析.pdf

发布:2017-09-11约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4卷 第 7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b1.34No.7 2013年7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 Ju1.2013 现代汉语不虞现象成因分析 程东真 王玲娟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现代汉语在运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语言结果,即产生不虞现象。文章认为,导致不虞现象的具体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由语言的歧义现象引起;由语言的部分机制缺损现象引起;由交际背景不同(即交际双方的具体认知 状况不 同)引起 。 关键词:现代汉语;不虞现象;语言歧义;机制缺损;认知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7—0198-05 一 语言歧义引起不虞现象 “所谓 不‘虞现象’,就是指始料不及的现象。” [11H。现代汉语言使用中的不虞现象,就是指在运用现代汉语言时,发 生了原来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产生了意料不及的效果。“歧义”,是指不能确定的意义,在理解上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歧义 现象在 日常交际中是很常见的,也是产生现代汉语言使用中的不虞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语音因素、词汇因素、语 法因素和语义因素等方面。 (一)语音因素造成不虞 1.轻声。现代汉语言中有些轻声带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某一结构中的词在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容许有轻声和非轻声 两种读法,而且这两种读法的意义又分别能在这个词组中讲得通,那么,这个结构就是歧义结构。如: “我想过来了”。 例旬中的 “过来”一词的两个因素若都读成轻声,那么 “过来”就是 “想”的补语,意思相当于 “想开了,思维没有停 留在原来状态”;若 “过来”读成原调,就是 “想”的宾语,意思相当于 “从另一边来这边 ,不想呆在原地”。如下表: 序号 读 法 意 义 1 W6 xingguolaile 我想开了,我想明白了 2 W5/xinggub 1ile 我想 (搬、挪、移)过来了 2.重音。 “重音是相连的音节中某个音节发音突出的现象,它出现在句子中,也出现在某些语言的单词中”[2] 。同一 结构,重音所在的音节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如果不能确定诵读的重音所在,就无法确定它的确切意义。如 : “最 好生一个”。 例句是一条倡导计划生育的标语,其实它也是个歧义结构。如果把诵读的重音放在 “一”字上,意思就是号召人们节育 少生, “最好只生一个”;如果把诵读的重音放在 “生”字上,意思就变成 “最好还是生那么一个,不要一个都不生”,与 前一种意思就大相径庭。如下表 序号 重 读 意 义 1 最好生一个 最好只生一个,不要生得太多 2 最好生一个 最好还是生那么一个,不要一个都不生 3.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31H钉。实际上,由停顿引起的不虞现象,我们也可将之归于语法因素 之中,这里我们仅从语音因素角度分析,就基本足以帮助我们了解此类不虞现象产生的情况。停顿在结构中的位置不同,结 构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一样。如: “三个大学的教授”。 例句中有两个可能存在停顿的位置,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一种可能是顿在 “三个”后面,意思是 “来 自同一大学的三 收稿 日期:2013一o4—18 作者简介:程东真 (1992--),男,河南商城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为古代汉语。王玲娟 (1970--),女,湖南安仁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 统典籍与汉语文化研究、艺术文典。 198 个教授”;另一种可能是顿在 “的”后面,意思是 “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