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无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因此,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收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在实践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瓶颈”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甚至问题层出不穷。如何组建合作小组,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恰如其分的进行指导都对语文课堂的高效性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小组分工;教师作用。
孔子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是通过同学间和老师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后从而达到个人学习效果,并以此达成课堂学习目标的教学方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个拙见:
一、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曾有专家说:“许多年来,我们一直失败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安静地坐在桌子边,而不让他们合作做一件事。”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过分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这种理念下“填空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探究单位的课堂模式,能深度的唤醒学生的学习细胞,打开学生的求知视觉。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具有:
a、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b、合作学习能给学生创造更多交流展示的平台。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交流经验的机会,能化整为零使学生在学习与交流中得到锻炼与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肯定。
c、合作学习扩大了学获取知识的渠道,给予了学生最多独立思考的时间,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和思想,提升了学生个人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缺失之处。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对改进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非凡。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问题主要出现在:
小组分工不明,组员“合“而不“和”。
小组合作学生给学生带来自由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带来教学秩序的混乱。如果我们只是用“拿来主义”来依样画葫芦,而不分析班级、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随意或自发性的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角色的定位。或是学生没有团队意识,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组员“战线”不统一,各自为政,互不理睬,如此不和谐的小组又怎能真正实现互学互助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呢?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由于个别学生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合作学习时,组员能力各异,难免造成“优秀学生垄断课堂,后进生充当陪衬。”的局面,能力强的学生明显成了课堂的主角,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俨然成了配角。这样看似合作学习,消灭了传统课堂中出现的“沉默的角落”的问题,而在小组合作种中,“沉默的羔羊”——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同学还是影响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淡化了教师的作用。
实行小组合作方式,是让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彼此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并非让教师隐藏自我、淡化自身的主导作用,让自己变成课堂的旁观者。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不参与小组学习进程、对学生学习讨论引导不到位,造成学生学习走入盲区,以致课堂收效甚微。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应做到:
创造自主学习时空。
为学生设置自主学习的栏目和内容,如:“思考与讨论”、“追根寻源”、“做一做”、“演一演”、“说一说”等,从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好奇是人类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提出新颖别致,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课文《坐井观天》结束后,老师可以设置悬念:“现在请同学们动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想一想:在小鸟的劝说下,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呢?”如此有趣的问题同学们就炸开了锅,有些认为青蛙没有跳出井口,还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而有些则认为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学会课外延伸。
让学生对学习课文内容自读自悟,深切感受过程之外,更应该打开学生自我封闭的状态,让学生学会课外延伸,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把目光放长远,例如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神话与传说》,我要求同学们阅读学习课文中的神话与传说的同时自己在课外收集更多的神话或传说故事。然后在班里举行一次以“我最喜欢的神话或传说故事”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没想到这一次小小的讲故事比赛吸引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各小组互不相让,从《嫦娥奔月》到《望帝啼鹃》、《精卫填海》等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生动。
(二)明确组员职责,促进相互交流。
学习小组是一个协调共事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