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思考
摘要: 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及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谈教师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及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以供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无几,造成课堂教学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每一节课所需的问题,尽量避免上述情况。
关键词:提问的思考;有效提问;等待提问;精选提问;共同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预设与生成,有效提问
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学会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与空间,等待提问
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非常希望学生能够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回答,但没等学生回答,细心的教师就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很少能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杂乱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
1.学生回答问题时增强了信心;
2.学生增加了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
3.学生的回答更完整;
4.学生学会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对自己回答的语言进行改进;
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
然而,大量的课堂反映,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学会思考,因为感觉上的“冷场”会促使教师重新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同时他们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学任务会完成不了。
三、重点与难点,精选提问
以扣紧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问题,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可以克服“满堂问”的缺点,切实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巧设认知冲突,引领互动交流??? 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的学生间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引发学生间的争辩。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就老爷爷今年80岁,但只过了20个生日的问题作为对闰年知识理解的切人点,果然,答案各不相同。教师为此组织学生开展争辩赛,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反复理解思考,结合各自的学习、生活经验据理力争,思维不断碰撞,最终在互动交流中正确理解闰年的有关知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在互动中高质量地完成。??引入开放问题,组织互动交流???“找规律”一课,教师出示题:2、4、(??? )、(??? )、(??? )……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有规律,1、2、4、(??? )、(??? )、(??? )……一开始学生能想到一种方法,但经过小组互动后,想到了多种不同方法。有的答案是: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依次为1、2、3、4、5……有的答案是: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的2倍为后一个数,还有的填1、2、4……理由是重复也是一种规律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