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WTO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页码,1/3
WTO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夏建国,杨若凡 (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240)
摘要:面对入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高职高专必须培养具有国际适应性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性
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WTO;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1)19-0016-02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界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将
遇到众多的发展机会和严峻的挑战。为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树立对全球开放的观念,从传统的工业经
济办学模式中走出来,在知识经济的高平台上办学;必须融入创新文化思想,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一
代;必须直接面对新的世界和新的时代,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必须向社会提供长期的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服
务。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技术应用性+国际化+创新精神
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这已成为我国高职高专和政府部门的共识。然而,面对入
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高职高专所培养出的人才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国际适应性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
力。因此,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技术应用性+国际化+创新精神。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
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坚持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国高职高专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
明,复合型人才一般都因为具有比较强烈的创新意识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我校经济工程系的五年制高职工
业外贸专业创办于1990年,近十年来,培养了数千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国际化人才。在这个专业的教学改
革中,我们采用在机电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能力基础上复合外贸知识,再利用五年中近1/3的教学时数
强化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一些著名国际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总
代理或在亚太地区的总代理。
第二,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已明确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我
国高职高专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关键是要使高职高专的教师实现从传授“编码型知识”
到启发“意会型知识”的转变。有人将创新人才在学校的学习概括为四个“学”:学做人(Learn to
be)、学做事(Learn to do)、学求知(Learnto know)、学共处(Learn to live together)。创新人
才的培养正是融合这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过程。
第三,坚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在人才教育培养国际化的基础上,通过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
来培养国际化人才,这是高职高专向创新人才培养转型的十分重要的途径。我校自1998年起,已分别和加拿
大Seneca学院,澳大利亚Chishlom学院、Boxhill学院和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不仅引
进了先进的CBE、TAFE、双元制等职教办学思想和模式,还使广大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国外培训具备了培养
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能力。
二、高职运行机制:变死板为灵活
加入WTO,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乃至教育结构必将作进一步调整。在短期内,将把一
个市场经济起点较低的工业经济纳入国际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知识经济轨道,这必将会对旧观念、旧体制以
及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和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必将要求教育体制进一步面向市场,办学主体更
加多元化,民办教育和国际合作办学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必将促使校长们从后台走向前台,直接面对国内外
市场真正自主地办学。
file://F:\标准管理法律法规大全\教育管理与执法\论文集粹篇\Article1169.htm2002-9-10
WTO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页码,2/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但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总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