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本科教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最纷乱复杂的时期 一、东汉末年“黄同巾大起义” 二、三国鼎立 魏 曹丕 洛阳 西晋 东晋 吴 孙权 建业 蜀 刘备 成都 南:东晋-宋-齐-梁-陈 北:五胡十六国-北魏- -北周 元 一、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三代大汗,横扫欧亚,灭西夏、金,西到欧洲大陆 二、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大哉乾元),挥军南下 三、元--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空前统一、疆域广大的王朝; 1、残酷的民族政策; 明 一、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1644),定都南京; 二、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三、明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但内忧外患十分严重: 1、太监专权 2、倭寇侵扰 3、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殖民地的历史; 清 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二、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1911) 三、明朝的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吴三桂协助 四、康乾盛世; 五、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 一、汉字的产生 1、三种传说: (1)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 (2)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 (3)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2、意义: (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成为精神财富。 (2)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世纪的曙光,是人类文明得以长传并继续发展的承载性工具。 3、发展规律 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复杂到简单。 二、汉字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交融对象: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 一一、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输入:时间:汉——晋唐 外来文化:西域文化——南亚次大陆 (一)主体:佛学 输入: 输出: 禅宗——佛教中国化的最典型的产物 是中国佛学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学派。纯属于中国佛教。 特点:A平民化、顿悟。 B佛学与儒学的统一。 佛教影响下所产生的中国艺术文化: 佛教与艺术——绘画与雕塑 佛教与中国语言: 一尘不染、五体投地、心心相印、恍然大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 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 1、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2、三大石窟艺术:山西云冈、甘肃敦煌、河南龙门 3、佛教四大禅林:山东灵岩寺、浙江国清寺、湖北玉泉寺、南京栖霞寺 4、十大坐佛 5、四大卧佛等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流 西学东渐: 时间:16世纪—— 开始于万历年间 标志:耶稣会士来华。 明清之际传入的西方文化: 康熙帝: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 雍正帝:关闭大门。 必须全面改造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生产方式、技术手段刀政治制度,以至于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层次。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中国——日本 遣唐使 《养老律令》 鉴真 历法 中国——朝鲜 汉字 仿唐制 形成东亚文化圈 中国——西方 指南针 造纸术 火药 活字印刷 瓷器 中国文学 哲学(儒家 理性宗教,墨家 道家)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一一、汉语的历史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是语音,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1、词汇:积累式。 增多。 原因:新事物产生 途径:社会变革时期;语言接触中。 基本词汇保存时间长 规律:单音词——双音词。 2、语音: 声母 汉语语音 韵母 声调 永明体: 声母、韵母发展主要趋势:经过一段繁化丰富时期后,逐步简化。 汉语语音变化的系统性。 3.语法: 稳定。基本词序不变: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严密。 关于虚词。 趋势:句式日益丰富,句子结构日益严密化。 总:特殊现象:文言脱节。 3 汉语特点: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没有。 有声调。 多音字: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第二节? 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从一元走向多元 一、玄学崛起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全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即老子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国魏时:何晏、王弼主张“贵无” 魏晋:“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