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成都七中18届高一理科语文下期半期考试试题.pdf

发布:2017-12-19约1.08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成都七中2015—2016 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命题:高2018 届备课组 审题:游俊松 杨元林 刘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 2 .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9 分,每小题3 分)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特殊的筋肉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 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特殊的筋肉技巧。 学一门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 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 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 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 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 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推广一点说,一切艺术上的模仿都可以作如是观。诗文上也并不是例外。诗人和文 人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无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 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 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 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 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 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从这段话看,可知“气”与声调有关,而声调又与喉舌 运动有关。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 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 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 一种筋肉技巧了。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 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产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 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 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各 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 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 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 1 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 例子。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也极 多。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这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 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 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 自出心裁。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 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 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 分低,但亦绝不可少。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面关于“模仿”的表述,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A .模仿是学习艺术的初级阶段,学习书、画等各种艺术都是从模仿各自特殊的筋肉技 巧开始,以前人为榜样,可以避免自己走弯路。 B .诗文艺术也需要模仿。中国诗人注重的“气”可以模仿,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模仿, 其实这种模仿也是一种学习。 C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但如果要谈创造,就不能只做到这一步就停止,因为创造是旧经 验的新综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