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方卫视新闻崛起历程与`其理念.doc

发布:2017-06-07约3.7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东方卫视新闻崛起的历程及其理念   东方卫视自2003年10月成立以来,以“新闻立台、影视强台、娱乐兴台”为理念,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东方卫视新闻节目一直采取直播的方式,节目播出形态与国际接轨。东方卫视新闻立台的理念是怎样践行的?在具体节目中又是怎样体现的?笔者专访了东方卫视新闻采编中心总监陶秋石。 一 问:东方卫视新闻直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陶秋石:东方卫视从2003年10月成立,就一直用直播的模式报道新闻。从狭义上说,新闻直播是对突发、重大事件的直播。作为坚持新闻立台的媒体,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像2003年,我们做了“神五”发射的直播,那时国内只有央视和东方卫视进行了直播,在报道中我们凸显了自身的特点,从发射到返回,都做了较充分的报道。 比较典型的是2006年带有新闻行动性质的《巅峰之旅――青藏铁路通车》大型直播。这次直播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团队整合。这次直播历时很长,此前上海的任何一个频道都无法独立完成,这是东方卫视大新闻中心成立之后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直播报道。 另外,汶川地震后,我们也推出了将近半个月的包括全天打通版面的直播,在当时的全国电视媒体中,这样打通版面进行直播,我们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间,很多卫视取消了自己的节目,直接转播央视的新闻频道,我们是播出自己制作的节目。 问:今天回看东方卫视新闻直播的最初阶段,您觉得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陶秋石:新闻立台。在电视竞争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直播的魅力。我们常说,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那么就电视直播来说,是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报道。这也是新闻直播的魅力所在。 二 问:您觉得一档成功的新闻直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陶秋石:我觉得有几方面,一个是价值观,这决定了自身的定位,决定了是否要去做这个直播,决定了做直播的格局、视角,这个可能是最基本的。不解决这个问题,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战略方面的。 而在具体操作层面,最重要的是能力建设,即快速反应能力。 战术上,完全就是由整个采编队伍的能力决定的。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报道,这反映的是记者日积月累的能力,并不是任何记者都具备这样的素质。 而后方以编辑为中心,运作、控制版面这样一个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直播案例不难看出,成熟的编辑队伍与非专业的队伍在资源调度、版面分配、稿件结合等方面呈现的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问:新闻直播就像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工种之间的默契配合,而且在整档节目中,新闻主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陶秋石:我们直播团队当然也包括主持人。东方卫视从成立伊始就一直致力于培养一些能代表频道风格的主持人。在一档节目中,后期的团队准备得再好,但如果主持人欠缺灵机应变、快速反应的能力,也是不行的。主持人对直播起到的作用很关键,整个直播最后在屏幕上的呈现,是由主持人来调度、完成的。 问:东方卫视现有的新闻主持人是否都已经具备直播的能力? 陶秋石:基本上,我们现在60%以上的新闻主持人都具备做新闻直播的能力。 问:从目前来看,东方卫视新闻中心可以在确定新闻信息多长时间后启动直播? 陶秋石:每次直播都不一样。但以日本地震为例,我们是在半小时内启动直播。那次,从我们确认有海啸发生,到决定做直播不到半小时时间,而到最后开棚真正进行直播大概半小时多一点。但这么快的反应速度也有偶然性,因为当时我们正好有合适的主持人在场。毕竟我们不是一个24小时的新闻频道,合适的主持人未必随时都在。一般而言,从决定到播出,我们可以在半小时内做到。 新闻直播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时效性,如果你错过了这个点之后,就没有意义了。 问:在直播时,一般会使用哪些技术来保证安全播出? 陶秋石:我们会让节目延时30秒,因为只有延时30秒,才会有一个判断,否则的话,那就不是电视节目,安全性也无从谈起。 问:有没有想过做民生新闻的直播? 陶秋石:这里涉及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两个概念,如果是社会新闻,我们做过很多,像上海1115大火、地铁追尾事故。但如果说所谓的民生新闻,就是指开个卫星车到街上,直播别人吵架这类的家长里短,我们是不会做的。因为,做新闻必须与立台宗旨和追求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基本不会做这样的“民生新闻”。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三 问:去年6月你们启用了新的演播室,能否介绍一下筹建这个演播室的相关背景? 陶秋石:这个新演播室是2011年6月20日正式启用。它是360°完全开放的一个演播空间,分为播报区、解读区等不同部分。为此,我们把新闻中心所在的3楼办公区进行了重新规划,从硬件到软件都进行了较大投入,而且特邀了外方来进行设计、施工。其实,初衷很简单,主要是从功能性出发。 现在,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可能觉得这个演播室很漂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