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电设备减振缓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子产品(设备) 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 第四章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 4.1 振动与冲击的危害 4.2 减振缓冲的基本原理 4.3 常用减振器的选用 4.4 电子设备减振缓冲的结构措施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 第四章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 4.1 振动与冲击的危害 一、机械力的作用 1、周期性振动 振幅、频率 2、冲击和碰撞 波形、峰值加速度、持续时间、次数 3、离心加速度 4、随机振动 二 振动与冲击的危害 1、元器件或材料机械破坏:疲劳损坏、强度破坏 ; 2、结构变形或松动; 3、电气参数变化; 4、接触不良等。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 具体表现在: 1.接插装置会从插座中跳出来,并碰撞其他元器件而造成破坏。 2.电真空器件的电极变形、短路、折断;或者由于各电极作过多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噪声,不能正常工作。 3.振动引起弹性元件产生变形,使具有触点的元件(电位器、波段开关、插头座等)产生接触不良或开路。 4.指示灯忽亮忽暗,仪表指针不断抖动(或指针脱落),使观察人员读数不准,视觉疲劳。 5.当零部件的固有频率和激振频率相同时,会产生共振现象。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 6.安装导线变形及位移,使其相对位置改变,引起电感量和分布电容发生变化,从而使电感电容的耦合发生变化。 7.机壳和基础变形,脆性材料(如玻璃、陶瓷、胶木、聚苯乙烯)断裂。 8.防潮和密封措施受到破坏。 9.锡焊和熔焊处断开,焊锡屑掉落在电路中间而造成短路故障。 10.螺钉、螺母松开甚至脱落,并撞击其它零部件,造成短路和破坏。有些用来调整电气特性的螺丝受振后会产生偏移 。 减振缓冲的基本原理 4.2 减振缓冲的基本原理 一、减振的基本原理 1.振动系统的组成 振动物体m和弹性物体k,又称为m-k系统 固有频率:ω0= √k/m 1/S f0 = √k/m /2π HZ 减振缓冲的基本原理 2.隔振原理(减振原理) 隔振就是通过在设备或器件上安装减振装置,隔离或减少它们与外界间的机械振动传递 减振缓冲的基本原理 ⑴ 主动隔振 主动隔振: 隔振对象是振源 在振动物体与安装基础之间安装隔振器,减少机器振动力向基础的传递量。 (2)被动隔振 被动隔振: 隔振对象是设备 在仪器设备与基础之间安装隔振器,以减少基础的振动对仪器设备的影响 (3) 隔振系数 主动隔振:η=FT/FO 传到基础上的力与原振力之比 被动隔振:η=xO/ UO 被隔离的物体振幅与基础振幅之比 η={[1+4ξ2(f/fo)2]/[1-(f/fo)2]2+4ξ2(f/fo)2}0.5 隔振系数曲线: 隔振系数η与频率比(f/fo)及阻尼比ξ关系曲线 减振缓冲的基本原理 ①当f/fo <<1时,隔振系数η=1; ②当 f/fo =1时, 隔振系数η为最大,振动力被放大,此时系统处于共振状态; ③当f/fo =√2时,隔振系数η=1,振动力等值传递,此时系统无隔振效果; ④当f/fo>√2时,隔振系数η<1,振动力减值传递,此时系统有隔振效果。 隔振必要条件,频率比f/fo>√2 在电子设备的减振设计中一般取频率比f/fo为2.5~4.5,也就是说要获得满意的隔振效果,应该使隔振支承系统的固有频率为振动力频率的1/2.5~1/4.5。 f/fo=2.5~4.5 ①刚度k——隔振器的刚度越大,隔振效果越差,反之隔振效果越好。 ②质量m——被隔离物体的质量m使支承系统保持相对静止,物体质量越大,在确定振动力的作用下物体振动越小。 ③阻尼比ξ 阻尼的作用: 在放大(共振)区内,阻尼可以抑制传递的幅值,在共振区减小共振峰值,抑制共振振幅,使物体的振幅不至于过大;在隔振区,阻尼反而使传递增大 ,随着ξ的增大,η也变大,隔振效果变差。 共振区要考虑增大阻尼: 对于不同的阻尼比ξ,曲线明显分开,表明阻尼对共振的影响大,η值随ξ增大而减小,所以,对于启、停频繁的设备,为防止设备在启动或停机过程中经过共振区域时产生过大的共振,减振器选用时应考虑阻尼大一些的。 二、 隔冲的基本原理 冲击是一种急剧的瞬间作用 分为主动隔冲与被动隔冲 隔冲的基本原理: 在支撑基座与电子设备之间装一减振器进行冲击隔离,当外界冲击力作用在支撑基座上时,由于减振器中的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产生变形,吸收能量并延长冲击力作用的接触时间,使传递给设备的冲击力减小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