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喷气新型纺纱.pdf

发布:2017-09-17约8.28千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喷气纺纱 现状、流程、纺纱器、原理、成纱结 构 一、发展 • 1963年美国杜邦公司首先发明,并申请了专利,单喷嘴加 捻,后因成纱强力不高而未能继续发展。 • 1970年联邦德国洛伊特林根纺织技术研究所设计试验了新 型的双孔喂入单喷嘴喷气纺纱机。 • 在日本,有东丽公司的AJS— 101型机、丰田公司的TYS型 机等,有单喷嘴和双喷嘴两种加捻器结构,但大部分仍停 留在实验室阶段。 • 70年代初期开始,于1981年11月在日本大阪第二届国际纺 织机械展览会上首次展出No801MJS型的60头喷气纺纱机。 198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届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 No.881MTS型双加捻喷嘴的喷气纺纱机便于加工股线制作。 苏联,1980年CK—225WQ型,纺制双股混纺纱。 国外发展 • 60年代初期 – 美国杜邦 (DuPont )公司发明 – 70年联邦德国设计试验了新型的双孔喂入单喷嘴喷 • 70年代 – 日本公司较大规模研究 • 80年代初 – 村田 (Murata ) 、东丽 (Toray )、丰田 (Toyota ) 等公司推出产品 • 80年代后期 – 德国苏逊 (Sussen ) 国内发展 • 1978年后,我国科研单位开始关注 – 东华大学、天津纺院、上海纺织科学 – 上海国棉六厂 • 2003年12月上海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 – 展出第一台国产喷气纺纱机KPF02型机 • 东华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太平洋集团 • 装备情况 – 1985 首次引进 – 重庆、湖北嘉鱼、蒲圻、上海、山东五莲、河南焦作、 广东肇庆、天津六棉、西北一棉等地引进了MJS系列喷 气纺纱机 几种喷气纺机的主要技术特征 二、喷气纺纱工艺流程 • 条子 (或粗纱 )→牵伸机构→加捻器:第 一喷嘴和第二喷嘴→引纱罗拉→电子清纱 器→槽筒:筒子纱。 • 非自由端纺纱 工艺流程 1 -壳体 2 -吸口 3-喷孔 4 -气室 5 -进气孔 6 -纱道 7 -中间解捻管 道 喷气纺机工艺流程 喷气纺机 喷嘴结构 1 -壳体 2 -吸口 3-喷孔 4 -气室 5 -进气孔 6 -纱道 7 -中间解捻管道 三、纺纱原理 纺纱原理 四、主要机构及作用 • 牵伸机构 – 三罗拉 (或四罗拉 )双短皮圈或三罗拉长短皮圈牵伸 • 加捻机构 – 单喷嘴加捻器 – 单进气双喷嘴加捻器 – 双进气双喷嘴加捻器 • 卷绕机构 • 纱线检测机构 • 供气与清洁机构 (一 )牵伸机构 • 三罗拉 (或四罗拉 )双短皮圈或三罗拉长 短皮圈牵伸; • 牵伸工艺有条子直接喂入的超大牵伸工艺 和双粗纱喂入的大牵伸工艺两类; • 按照形纱路线来分,则又有上行式与下行 式之分。 (二 )加捻机构 • (1)单喷嘴加捻器 • (2)单进气双喷嘴加捻器 • (3)双进气双喷嘴加捻器 加捻器的结构参数 • 1 -壳体 2 -吸口 3 -喷孔 4 -气室 5 -进 气孔 6 -纱道 7 -中间解捻管道 (1 )喷射角 α • 喷射角 α减小,气流的轴向速度分量增 大,轴向吸引力增大,但切向速度分量则 减小,对纱条加捻不利。为了既要有一定 的吸引前罗拉输出纤维的能力,又要有较 大的旋转速度,第一喷嘴的喷射角一般在 45° ~55°范围内变化,第二喷嘴的喷射 角一般在80° ~90°范围内变化,常以接 近90°为宜,可获得较好的加捻效果。 (2 )纱道直径及长度 • 为获得较高的纱条气圈转速,应尽量选择较小的 纱道直径D。但同时考虑所纺纱号,使纱条在纱道 内有足够的空间旋转,纱号细,D可小些,纱号粗 则应大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