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喷气纺纱包缠捻度机理的探讨.pdf

发布:2017-05-07约4.7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喷气纺纱包缠捻度机理的探讨 于修业 (东华大学) 摘要:介绍了喷气纺纱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热,探讨了喷气纺纱的加捻成纱机理及纱线结构。 分析了包缠捻度形成机理的两种学说——“假捻一退论_包缠”说和“时差、捻差”说,认为喷气纺纱的 包缠捻度的形成机理应为两者结合。 关键词:喷气纺纱;包缠纱;结构;擒度;成纱原理;分析;探讨 h Y Y 一、喷气纺纱发展优势 1、发展概况 喷气纺纱的发展,早期可追溯至1963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的单喷嘴加捻包缠纺纱法。之后,有德 国的洛伊特林根、绪森,日本的东丽、丰田、村田等公司相继研发出的喷气纺纱机。但是时至今日,在产 11月日本大孤第二届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村田公司首次展出商业化的MJS801型喷气纺纱机,之 界范围内共销售喷气纺纱机约25万头。在中国已超过9000头。 2、细号、高速 喷气纺纱作为一种新型纺纱一出现就有别于其他新型纺纱(转杯纺、涡流纺、摩擦纺……),它是以纺 号纱为特点。涤/棉可纺10tex,纯化纤(涤纶)可纺7.5tex一6tex。最高纺纱速度300m/min。 3、自动化程度高 喷气纺纱已实现自动接头、落换筒,并已与络筒机连接成为联合机。是未来纺纱厂万锭用人达到10人 以下的有效途径。 二、喷气纺纱有待进一步认识 1、对喷气纱结构的重新认识:目前普遍认为喷气纱的结构为包缠纱,纱芯纤维基本呈平行状态, 外部为包扎纤维,但从纱的显微照片(见图1)可以看出,除外部有包扎(缠)纤维外,纱芯外层纤维似有 螺旋捻向,这是何原因? 图I 喷气纱外观显微镜照片 2、日本东丽公司也曾成功研制过单喷嘴喷气纺纱机,有别于村田MJS系列的双喷嘴喷气纺纱 机。按双喷嘴现有的假捻一退捻一包缠的理论,单喷嘴如何形成包缠纱? 3、喷气纱长毛羽少,短毛羽多,且有方向性(顺一个方向),为什么? 4、至今,喷气纺纱纺纯棉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强力达不到要求,这与包缠成纱机理有何关系? 上述问题,需对喷气纺纱的加捻成纱机理(包缠捻度形成机理)认真分析研究,以期得到关键技术的进 一步突破。 三、包缠捻度形成机理——“两种学说”(以双喷嘴为分析依据) 1、“假捻一退捻一包缠”说 (1)喷气纺纱的纺纱条件 ①前罗拉输出须条必须有一定宽度,须条在进入喷嘴吸口时形成一定数量的边纤维(edge fibers)。 前罗拉输出的须条已形成扁平带状,喷气纺纱机罗拉的高速回转(3000r/min以上)形成附面层气流有 助于进一步扩散扁平带状须条,如图2所示。再加之喷嘴吸口纱道进径为2mm~3ram,远小于须条宽 度,这些是形成边纤维的有利条件。 图2前罗拉处须条纺纱状态示意图 FR前罗拉 \、√ 孓 气圈 擦加捻营 图漓第一喷嘴 第二喷嘴 \ j DR 雾 蘧第二晴嘴 引纱罗拉 7后气 图3喷气纺纱机纺纱原理示意图 ②两喷嘴气流旋转方向相反,且第二喷嘴旋转动力(气压、气流速度)要大于第一喷嘴。 (2)、假捻叫屋捻瑚成纱分析 喷气纺纱成纱原理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 (1)当纤维须条从前罗拉钳1:3输出,由于喷嘴吸口的负压将纤维吸进喷嘴加捻器。按理第一喷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