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及相关知识.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静脉输液技术及相关知识
概念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
原理
原理: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输入静脉内。
目的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腹泻、剧烈呕吐、大手术后)
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
目的
补充营养,供给热量,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获得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的患者。
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解毒药物达到解毒作用;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常用溶液及作用——晶体溶液
葡萄糖:补充水及热量,5%,10%
等渗电解质溶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0.9%氯化钠、复方氯化钠溶液(林格氏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
常用溶液及作用——晶体溶液
碱性溶液: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失调
碳酸氢钠溶液:优点是补碱迅速,且不易加重乳酸血症。常用浓度4%和1.4%。
乳酸钠溶液:某些情况下,如休克、肝功能不全、缺氧、右心衰竭患者或新生儿,对乳酸的利用能力相对较差,易加重乳酸血症。常用浓度4%和1.4%。
常用溶液及作用——晶体溶液
高渗溶液: 用于利尿脱水,可在短时间内提高血浆渗透压,回收组织水分进入血管,消除水肿,同时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常用的有20%甘露醇、25%山梨醇和25%~50%葡萄糖溶液。
常用溶液及作用——胶体溶液
分子量大
其在血管内留存时间长
有效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增加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
提高血压
常用溶液及作用——胶体溶液
右旋糖酐溶液
中分子右旋糖酐(提高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
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量,防止血栓形成)
代血浆:羟乙基淀粉等
血液制品:5%清蛋白和血浆蛋白
常用溶液及作用——胶体溶液
静脉高营养液
提供热量,补充蛋白质,维持正氮平衡,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主要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高浓度葡萄糖或右旋糖酐以及水分。
补液原则
根据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程度
“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
补钾“四不宜”:
不宜过浓(浓度不超过40mmol/L)
不宜过快(不超过20~40mmol/h)
不宜过多(限制补钾总量,60~80mmol/d,补氯化钾3~6g/d)
不宜过早(见尿后补钾:尿量超过40ml/h或500ml/h方可补钾)
常用输液部位
周围浅静脉
头皮静脉
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远端留置在右心室上方的上腔静脉。
根据患者的年龄、神志、体位、病情状况、病程长短、溶液种类、输液时间、静脉情况或即将进行的手术部位等情况来选择穿刺部位。
概念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
常用溶液及作用——晶体溶液
碱性溶液: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失调
碳酸氢钠溶液:优点是补碱迅速,且不易加重乳酸血症。常用浓度4%和1.4%。
乳酸钠溶液:某些情况下,如休克、肝功能不全、缺氧、右心衰竭患者或新生儿,对乳酸的利用能力相对较差,易加重乳酸血症。常用浓度4%和1.4%。
常用溶液及作用——胶体溶液
右旋糖酐溶液
中分子右旋糖酐(提高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
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量,防止血栓形成)
代血浆:羟乙基淀粉等
血液制品:5%清蛋白和血浆蛋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