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先心病患儿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研究.doc

发布:2017-09-04约2.3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先心病患儿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研究【摘要】 目的:探讨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94例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94例患儿中术后发生血管穿刺处出血及血肿3例,动静脉瘘形成1例,血栓形成1例,腔内异物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4%,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所有患儿转危为安,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护理可以降低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改善患儿并发症预后。 【关键词】 先心病;护理;并发症;介入治疗 介入性心导管手术广泛应用于先心病患儿的治疗中。但由于我国开展时间较短,积累经验不足,以及设备及条件的先知,因而在介入手术治疗先心病患儿中仍旧存在或多或少的并发症。本文就我院近年来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的94例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做出相关分析,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94例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其中男26例,女68例;年龄4~15岁,平均7.6岁;房间隔缺损51例,室间隔缺损23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肺动脉瓣狭窄7例。 2 结果 本组94例患儿中术后发生血管穿刺处出血及血肿3例,动静脉瘘形成1例,血栓形成1例,腔内异物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4%,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所有患儿转危为安,无死亡病例。 3 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3.1 密切观察 接通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观察显示的波形及数据。连接心电监测仪,观察及记录心律、心率或图像,并调试出最清晰的心电图图像。检查患儿与各种监测仪连接的线路、输液管道、导尿管、胸腔引流管等,确保通畅,无扭曲、打折或脱落。确认微量泵输液中的药物浓度、剂量、输入速度,有无中断现象,并认真交接班。观察患儿双侧瞳孔大小、对称性及对光反射有无异常。检查患儿肢体及躯干皮肤情况。 3.2 血管穿刺处出血及血肿形成 皮穿刺时可使局部动脉或静脉前后壁贯通,尤其多次穿刺血管壁方获成功者,血管壁有多次损伤,有时导丝或扩张管可误入血管损伤处而穿过血管壁达血管外。引起血肿的主要原因有[1]:①术时发生血肿 穿刺针达血管腔后由于位置不当使导丝难以沿穿刺针插入血管腔内,最后只能拔出穿刺针再试行穿刺,拔出穿刺针后未及时压迫止血,或者病儿哭吵加重渗血,可迅即引起血肿。②术后血肿形成 最常见于局部止血不当,其次见于经皮股动静脉穿刺,股动脉穿刺点位于腹股沟韧带以上,术毕拔去导管后难以压迫止血,以致引起腹膜后或腹腔内出血。预防血管穿刺处出血及血肿应选择规格较小的导管材料,动脉插管时尽量不用血管扩张管,而可直接沿导丝插入导管至股动脉;在术中操作时做到动作轻柔、准确,熟练掌握血管穿刺技术,在经过血管交叉处时应仔细辨认血管、尽量减少穿刺次数,以免引起血管误伤。在术后应严密监测患儿的穿刺部位皮肤,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情况,一旦发生局部血肿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3 动静脉瘘 经皮动静脉穿刺同时穿通动脉与静脉,尤其在腹股沟处插管时,术后如未有效压迫止血,动静脉持续保持开放,形成外伤性动静脉瘘;经皮穿刺使动静脉同时穿通,随后导引钢丝及扩张管误入该通道,拔管后形成动静脉瘘。注意抗凝剂的使用,所有材料在插入血管前均应用稀释的肝素盐水进行反复冲洗,一旦进行动脉插管,需及时给予肝素全身化;术后应进行有效止血措施,在拔管前应注意动静脉循环情况,以免错误拔管引起动静脉瘘。术后应严密观察患儿插管处,尤其位于腹股沟插管处时更应该提高警惕[2]。术后注意患儿肢体动作、神情面色等,观察患儿插管局部是否出现淤血、肿块,发现异常后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4 血栓形成与栓塞 有文献报告其发生率0.1%~7.9%,其中介入性治疗术的并发症高于左右心导管术,婴幼儿病人多于年长儿及成人[3]。导管及器械进入动脉处,血栓形成是引起血管栓塞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由导丝、扩张管及器械损伤动脉内膜,局部动脉痉挛,扩张管或导管过粗或器械损伤等,引起局部动脉内膜损伤或小血栓形成,血栓位于插管处动脉腔内,随着血栓增大,部分或全部堵塞动脉腔。在评价股动脉血栓形成时,通过足背动脉搏动来评价血栓形成及堵塞血管的程度,血栓部分堵塞血管,股动脉搏动减弱,一旦血栓完全堵塞血管,则股动脉搏动消失。术后拔动脉导管时应放少量血,有可能使残留的血块随血流冲走,降低栓塞的可能性。一旦发生血栓形成与栓塞则应机理采用静脉溶栓法,采用尿激酶3~12万U/d静脉滴注12~24h,改用肝素20~25 U/(kg ?h),维持治疗24h。 3.5 腔内异物 在心导管操作过程中导管被折断而滞留于血管腔内,有时血管插管内鞘滑入血管腔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