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沾化冬枣新闻通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风采展示暨
中国滨州第十三届沾化冬枣节隆重开幕
本报(刊、台)讯(消息)10月3日,第三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风采展示暨中国滨州第十三届沾化冬枣节隆重开幕,开幕式和文艺演出在沾化冬枣城举行。在开幕式上,“沾化冬枣”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沾化虾皮”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坚持“为民办节”理念,突出“宣传、促销、旅游、招商”主题,推进沾化冬枣二次创业,努力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助农增收“百家旅行社进沾化”、“文化采摘之旅”、旅游团队生态旅游采摘、“国民休闲汇主题周”等大型旅游推介活动。产品质量安全和促销打假活动,加强了沾化冬枣农资市场监管和产品质量监测、做好沾化冬枣标准化认证工作,组织队伍分赴全国主要城市和销售地特别是南方主要城市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到全国重点农贸集散市场开展打假活动,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并授牌。赛园赛枣活动,组织全县沾化冬枣园参赛,对参赛枣园生产实行全过程监管,以赛园、冬枣质量安全检测、专家现场品评、理化指标检测为内容,进行沾化冬枣品质大赛,9月25日—29日举行了初赛,10月1日进行了决赛,以此为载体,促进广大枣农提高质量意识,推动沾化冬枣产业健康发展。宣传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了“中华诗词学会诗词名家进沾化”、“百名记者进沾化”等系列活动。招商活动。10月3日下午开始,举行了项目签约、奠基及投产剪彩仪式。
沾化县坚持“政府主导、冬枣搭台、经贸唱戏”,借助沾化冬枣节的名气凝聚人气、吸引财气,自第二届沾化冬枣节开始,就把经贸洽谈合作作为节会的主要内容,沾化冬枣节成为沾化县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纷纷到沾化参观考察、交流合作,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涌向沾化。伴随沾化冬枣节的连续举办,曾经苦海缘边、穷乡僻壤的沾化县逐渐声名远播、人气飙升,沾化县因沾化冬枣而名扬海内外,凝聚成“冬枣之乡、滨海绿城、和谐宜居、创业天堂茫茫枣园连天碧,串串琼珠接地红。收获的十月,沾化冬枣又迎来一个丰收年。据沾化县冬枣产业管理部门预计,2011年,50万亩沾化冬枣产量将超过6亿斤;通过实施“沾化冬枣产业转型提升突破年“活动,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沾化冬枣是沾化县的独特资源,在沾化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1995年,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2011年5月,沾化冬枣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入选“到山东不可不买的100种旅游特色商品”。
沾化冬枣经历了20余年长盛不衰,创造了一种水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奇迹。2010年,沾化冬枣产量达到6亿斤,全县农民年人均冬枣收入7000元。为保持沾化冬枣产业科学健康发展,沾化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超前谋划,围绕抓质量、保品质,相继开展了沾化冬枣“质量年”、“质量达标年”、“质量效益年”、“产业创新年”、“‘三品’创优年”等活动,引导枣农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科学管理沾化冬枣生产,使沾化冬枣品质不断跃升。今年以来,该县实施转型提升品质革命开展“品种、品质、品牌”创优活动实施“沾化冬枣标准化进万家”工程实现了绿色安全生产。目前,沃尔玛、家乐福、新合作等百家超市沾化建立“直采基地”。
科技创新,提升沾化冬枣良种化水平。以科技为先导,在沾化冬枣品种改良上“推广二代、研发三代、复纯原生代”。对现有冬枣资源进行了搜集、整理和保护,选育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四倍体新品种-沾冬2号。建立良种采穗圃100亩、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改良面积5000亩。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创新研究,不断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在良种优系培育、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了产业效益。
标准生产,提升沾化冬枣优质化水平。实施枣园大改造,推行“三减三增”栽培模式。减密度,增光照,通过疏密间伐,使栽植密度控制在每亩110株以内,10年生以上树龄控制在56株以内,目前已完成10万亩。减产量,增质量,将亩产量控制在2000斤以内,做到了合理负载,适度丰产。减化肥,增有机肥,不断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减少化肥使用,增施有机肥料,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逐步培育有机食品。
质量监管,提升沾化冬枣安全化水平。广泛开展放心农资下乡等活动,实行农资市场监管问责制度,对农资生产企业、农资经销户、种植业户进行重点跟踪监管。加强对沾化冬枣质量安全的监测,建立起了覆盖全县、贯穿生产经营全程的安全监管体系。依托山东省食品安全溯源平台,建立了沾化冬枣“二维码”溯源系统,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了沾化冬枣质量安全。
政策引导,提升沾化冬枣产业组织化水平。实施政策扶持,培育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冬枣专业合作组织。今年该县新增合作社24家,总数达到196家。严格落实林地政策。所有冬枣园全部落实《林地所有权证》、《林地使用权证》、《林地承包合同》,合同期不少于50年,给农民吃下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