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时代”我国基金公司的挑战与转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资管时代”我国基金公司的挑战与转型
摘 要:2012年以来,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放松管制、鼓励创新的浪潮。随着证券、信托、基金、保险、期货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壁垒被打破,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全面竞争和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面对这种新形势,基金公司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转型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大资管时代;基金公司;竞争;挑战;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4-0074-06
一、大资管时代的竞争格局
自2012年5月以来,我国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新政”,逐步放松了对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管制,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私募基金以及信托投资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被打破。证券公司的集合理财产品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投资范围扩大,全面松绑资产证券化业务,并可获得基金托管资格;保险公司的资管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大幅拓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发行私募产品;并授权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向真正资产管理转型;期货公司获准以专户理财方式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基金公司可以针对单一或多个客户设立资产管理计划,允许其设立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明确了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实施备案管理等。2013年2月,证监会还发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1]
随着这些资管新政的实施,信托业的制度优势被削弱,公募基金的垄断牌照也被打破,银行、保险、券商、基金、信托、期货等各金融机构在资管市场形成了混业经营和全方位交叉竞争的格局。对基金公司而言,能否在这种全面融合、竞争与扩张的资管市场中突围而出,决定了其在金融业中的最终地位。因此,顺应市场格局的变化,找寻独到的定位,保持自身竞争力,是基金公司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二、 我国基金公司的发展现状及与其他资管机构的规模对比
1998年3月,国泰和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经证监会批准正式成立,揭开了我国基金公司发展的序幕。截至2015年3月,我国共有基金公司96家(见图1)。随着我国基金公司数量的增多,其管理的资产规模不断增长。1998年,我国仅有5只公募基金,资产净值为107.42亿元;到2015年3月底,公募基金为2 027只,资产净值达到52 414.37亿元(见图2)。此外,基金公司的非公开募集资产(包括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特定客户资产)规模也迅猛增长,其2015年3月底的规模为23 913.43亿元,比2014年底的21 457.75亿元增长11.44%。
2012年11月,证监会允许基金公司设立子公司从事非公募业务,由于子公司业务范围广泛,其发展速度更为惊人。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9月,基金子公司的专户业务规模约4 600亿元;而到了2015年3月,基金子公司共管理专户产品10 804只,资产规模高达45 694.27亿元,短短一年半就增长了4.11万亿元,增幅达893%。
总之,经过17年的快速发展,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已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资产管理机构,其2015年3月底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2.20万亿元,略超保险业的资产总额,远超券商资管业务、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规模。但是,与银行、信托等其他资管机构相比,基金公司的规模还较小(见表1)。可见资管混业,基金公司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目前我国基金公司面临的挑战
2013年6月施行的《基金法》在发行条件、投资范围、基金管理等方面为基金公司大幅“松绑”,整个行业发展面临从未有过的机遇。但新《基金法》及其随后的配套政策也降低了公募基金市场准入门槛,基金公司在公募业务领域的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在这种多元化、竞争激烈的资产管理环境中,基金公司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投资难度加大,业绩稳定性差
公募业务是基金公司发展的基础,是市场和社会大众评价其好坏优劣的客观依据。当前,我国公募基金主要投资上市股票、债券、存款等金融产品,这些传统工具可作为的空间越来越小,投资难度持续加大。首先,资管市场准入放开意味着机构投资者数量上升,理性资金在市场中占比的提升将提高A股市场整体效率。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投资人取得优秀业绩的难度将加大,战胜指数将变得更加困难。其次,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股市的震荡使得超额收益的获取越来越困难,操作难度在加大。最后,2013年我国拉开了打击影子银行、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大幕,协议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将减少,使其配置收益存在一定压力。
投资难度的加大使得近年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