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伦理学第三章伦理价值及评论.ppt

发布:2019-01-01约2.49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伦理价值 一、 善与正当 (2)善与恶的关系 历史上看 *善与恶矛盾斗争的过程 *善不断战胜恶的过程 *恶在历史中的推动作用 现实来看 *目的善与手段恶 *目的恶与手段善 *目的善与手段善 *目的恶与手段恶 2 善与正当 (1) 正当的定义 正当是基础性和义务层次的伦理价值的表现。 *伦理标准是判断伦理关系中行为或观念善与恶、正当与否的价值标准。 *历史标准是对社会进步与否的事实的判断。 一、伦理标准与历史标准 * 第三章 伦理价值与评价 * 伦理价值是关于社会性关系中利益价值取向的评价和判断。 * 规范---基本道德要求 * 美德---主体自觉与完善 1 善与恶 (1)定义 善是对目的性、理想性和先进性价值取向的肯定和维护。 恶则是对善的否定和破坏。 想一想: 下列行为通常哪个被认为是正当的,哪个被认为是善的? 场景1 小张看见小偷在行窃他人,担心小偷有同伙和凶器,装作没看见。 场景2 小王看见有人行窃,马上打电话报警,自己并没有抓小偷。 场景3 老何在公共汽车上看见小偷行窃 ,当场指认并斥责小偷。 在氏族社会——正当等同于善 宗法社会—— 正当抬高到善 资本主义社会——善降低为正当 社会历史中 (2)善与正当的关系 从个体角度而言,对不同的社会层次的个体,其正当要求和善恶标准都是不尽一致的 善与正当的具体内容也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互相转化 从具体要求来看 从评价形态上看 对社会基本规范的履行与否,可以评价为正当的或不正当的 对社会倡导的道德理想的践履与否,可以评价为善或恶 实现形式来看 善的实现或达成一般而言应是自觉自愿的行为 正当却往往通过法律、规范等强制手段来保证落实 定义1——道德行为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行为,是经过自主意志抉择并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定义2——伦理行为指的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定义3——伦理行为与非伦理行为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利害人己意识;而不在于是否具有利害人己事实。 1、德行的定义 二、德行与德性 动机论的定义 边沁——行动趋于减小其幸福便予以赞许,行动趋于增 大其幸福便予以非难。 效果论的定义 道德行为———道德活动 道德行为———道德实践 道德行为———道德意识 分 析: 案例1:某日在长江边,一女青年跳江自杀,一公司职员跳入水中,将女青年救起,救了他人而又保护了自己。单位获知,奖励了200元,社会舆论没有反响,只有小块新闻报道。 案例2:大学生萧栋栋在长江边救人牺牲,被追认为共产党员,学校修建了一座雕像,社会舆论广泛宣传。 道德行为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中所表现出的利与害,正当与不当,善与恶等具有价值取向的行为。 定 义: 观点1: (1)道德行为是基于自觉意识而做出的行为。 (2)道德行为是自愿、自择的行为。 (3)道德行为必然是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德行的基本特征 观点2: (1)道德行为具有自知性 (2)道德行为具有自主性 (3)道德行为具有自择性 婴幼儿阶段—— 先天性生理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 分 析 个体道德行为的发生 学龄阶段—— 社会规范和训戒 主体在学校与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活动 青少年阶段—— 少数的青少年表现出对更高要求的善行的施为 大部分青少年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或对伙伴之间契约的履行 部分个体身上产生虚假的道德行为 少数个体身上产生一些恶行 大部分人奉行正当的行为 部分成人有限地行善 少数个体表现出对高尚道德行为的自觉履行 部分个体持续伪善和恶行 成人阶段—— 道德行为在内容上具有社会性和价值性 道德行为在功效上具有外在性和客观性 道德行为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的意识的主体 结 论 德性作为道德品质是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信念在行为上的稳定体现。 德性是主观的、自律的内在伦理 德性是实现义务和善行的内在条件 3、德性的内涵 美德种种 *正直 保持正直的勇气 捍卫正义的勇敢 甘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