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药-护理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吸入麻醉药概述 邓莹 * 概述 全身麻醉药(general anesthetics)简称全麻药,是能可逆性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感觉和意识丧失,从而可实施外科手术的药物。 凡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全身麻醉的药物, 称为吸入麻醉药( inhalatlonal anesthetics, inhaled anesthetics)。 * 一、简史 1798年,英国化学家 Humphry Davy开始研究氧化亚氮(N2O)的化学和作用机制。他自己吸入N2O后牙痛消失,并发现N2O可使人产生类似歇斯底里的现象,故取名“笑气”。他于1800年发表了研究成果,建议将N2O用于手术,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40多年后,根据美国牙医Wells本人的建议,用深呼吸吸入N2O拔除他的一颗上门齿,未出现任何疼痛。但以后在波士顿演示时,却因过早拿走气囊而失败了。这使 N2O的应用受到挫折。 * 1842年,美国 Crawford Long首次应用乙醚麻醉进行手术,但因他住处偏僻且未发表研究成果,故未公之于世。 1846年 9月 30日, Willam T.G. Morton用乙醚拔牙取得满意效果,10月16日在马萨诸塞总医院演示乙醚麻醉进行外科手术也获得成功。这被认为是近代麻醉学的开端,麻醉从此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 * 氟烷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问世的新型吸入麻醉药,由于麻醉作用强,诱导迅速平稳,苏醒快,术后恶心呕吐少,以及不易燃烧爆炸而被广泛应用。 但因氟烷的一些不足,尤其是增强肾上腺素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以及肝毒性等,又促使人们重新探索新的吸入麻醉药。 二、分类 气体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乙烯、环丙烷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又分为烃基醚,卤代烃基醚和卤烃三类 卤代烃基醚包括甲氧氟烷(二氟二氯乙基甲醚)、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及地氟烷 理想 ⑴麻醉作用为可逆性,无蓄积作用; ⑵安全范围广; ⑶麻醉作用强,可使用低浓度; ⑷诱导及清醒迅速、舒适、平稳; ⑸化学性质稳定,与其它药物接触时不产生毒性物质; ⑹在机体内代谢率低,代谢产物无毒性; ⑺无燃烧爆炸性; ⑻制造简单,易提纯,价廉; ⑼产生良好的肌肉松弛; ⑽能抑制不良的自主神经反射; ⑾具有松弛支气管作用; ⑿无臭味,对气道无刺激作用; ⒀对呼吸、循环抑制轻; ⒁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应激性; ⒂对肝、肾无毒性; ⒃无依赖性及成瘾性; ⒄无致癌及致畸作用。 现实 很骨感! 注意 所有的吸入麻醉药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均有影响,同样地也会影响到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吸入麻醉药的副作用 (一)心血管系统 1.血压 2.心率 3.心脏功能 4.全身血管阻力 5.肺血管阻力 6.冠状血流 7.心律失常 (二)呼吸系统 1.呼吸频率 2.呼吸道阻力 3.功能余气量 (三)泌尿系统 所有挥发性麻醉药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肾血流量降低、尿少以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吸入麻醉药对肾毒性作用将在以后进行论述。 (四)肝脏 (五)中枢神经系统 (六)生殖系统 (七)骨骼肌系统 (八)红细胞 MAC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其定义是在一个大气压下有50%病人在切皮刺激时不动,此时肺泡内麻醉药物的浓度即为1个MAC。 吸入麻醉监测 监测呼吸回路中麻醉气体浓度 呼气端 吸气端 监测呼气末CO2浓度 必须监测吸入氧气浓度,重视低氧报警 推荐监测麻醉深度 长时间低流量麻醉和紧闭回路吸入麻醉者,建议设立有毒气体监测(CO) 吸入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吸入麻醉后躁动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发生率为高,疼痛可能是促进躁动的一个因素 吸入麻醉后苏醒期的躁动与麻醉药没有完全从体内清除,较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增强伤害性感受有关 学龄前儿童七氟醚麻醉后80%出现苏醒期躁动,其具有自限性,一般为10-20min 药物干预包括阿片类、丙泊酚、右美托咪啶(可能出现苏醒延迟) 吸入麻醉相关的术后恶心呕吐(PONV) 术后早期(2h)内的PONV与吸入麻醉药剂量,以及麻醉性镇痛药、手术种类等相关 抗恶心呕吐药(昂丹司琼或托烷司琼、地塞米松)可以有效防治PONV 联合使用丙泊酚能够降低吸入麻醉药物相关的PONV的发生率 恶性高热(MH)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尤其是氟烷)可能会诱发恶性高热 早期表现为肌肉强直,体温快速升高(40℃,每15min上升1度),碱石灰迅速变热,呼气末CO2显著升高。晚期可出现角弓反张,持续高热,凝血异常,少尿、血红蛋白尿等 患者的肌肉活检可以确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