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化湿利水渗湿药PPT.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顾锡冬化湿药湿邪的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点病症特点类水,阴邪易伤阳气,尤易伤脾阳恶寒、腹泻不思饮食重浊沉重感,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洁头重、身困重大便溏泻、小便混浊湿疹流水、妇女带下粘滞易阻气机起病缓、发病长、反复发作胸闷、腹胀、便溏不爽趋下易伤阴位(腰以下)下肢水肿、妇女带下小便混浊、泄泻,阴部湿疹湿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化湿药指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适应症:1、湿阻中焦之证--脘腹胀闷、胃纳不馨、身体倦怠、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标志)2、暑湿证、湿温证—身热不扬、午后热盛。化湿药 多味辛性温,归入脾胃;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注意:化湿药物多含挥发油成分而气味芳香,煎煮过久可降低或丧失疗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则应后下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苍术—脾胃湿盛—实证白术—补益脾胃—虚证功效应用:1、燥湿健脾——湿浊中阻证;特点:燥性明显,燥湿力强。湿阻中焦之呕吐呃逆;湿浊上蒙之头重如裹。2、祛风湿——风湿痹痛,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弱(配黄柏)3、解表——表证夹湿特点:除一身上下内外之湿。苍朮与厚朴之比较相同点:二者苦辛而温,性均温燥,善治寒湿中阻之症。不同点:苍朮燥性较烈,燥湿而健脾,且能祛风胜湿以治痹痛、发散以解表、明目而治夜盲之证;厚朴燥湿且行气,除满消胀之力佳,且能下气平喘以治喘咳之疾。藿香辛,温。归脾、胃、肺经功效应用:1、化湿——湿阻中焦之证(舌苔浊者最捷) 特点:芳香化湿浊、醒脾健胃。2、解暑——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胃肠型感冒) 特点:解暑,又兼发表。 为夏暑令要药。3、止呕——湿浊中阻之呕吐。又治鼻渊,颇有良效。而辛香而不过散,温熙而不燥烈,故为临床常用药也。止呕之比较温中止呕—生姜—胃寒呕吐;清胃止呕—芦根、黄连—胃热呕吐化湿止呕—藿香—湿阻呕吐行气止呕—紫苏—气滞呕吐藿香之药理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抗病毒作用 藿香中的黄酮类物质有抗病毒作用。从藿香中分离出来的成分可以抑制消化道及上呼吸道病原体--鼻病毒的生长繁殖,藿香中有抗病毒作用的成分是黄酮(黄碱素成分)。以该成分为主,合成的抗病毒性更强、内服易吸收的药物用于鼻病毒感染者,效果良好。抗真菌作用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佩兰辛,平。归脾、胃经功效:化湿,解表应用:湿浊阻中证 常与佩兰相须为用藿香与佩兰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化湿,解暑,同治湿浊中阻证、暑湿感冒(胃肠型感冒);同中之异:藿香发表之力大于佩兰,治暑湿感冒效捷;佩兰性平,化湿之功优于藿香,治湿滞中焦尤佳。不同点:藿香兼能止呕;佩兰又能辟秽浊,除中焦陈腐之气,治疗秽浊中阻之口甜口腻等。草果姜科。燥湿散寒 –寒湿阻中证(优于草豆蔻)除痰截疟(治疟疾偏寒者),配知母治疗寒热往来而寒多热少者,又退无名高热。 第十一章 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指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功能:通利小便,尿量增加→体内蓄积水分随尿排出→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对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湿热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水湿停蓄诸症:外溢于皮肤—皮下水肿停蓄于下焦—小便不利、淋证水湿上攻—痰饮喘咳湿热病证—黄疸、湿疹、泄泻分类: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用于湿热黄疸。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应用:1、利水渗湿——小便不利、水肿、痰饮、泄泻带下等水湿所致的多种病症特点: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渗湿要药2、健脾和中——脾气虚弱证,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3、宁心安神——心神不宁证 抗肿瘤,抗精神分裂症。注意:捣碎入煎剂。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应用:利水渗湿泄热——小便不利、水肿、泄泻、带下、淋浊、脚气、黄疸等特点:利水渗湿、泻而不补;猪苓治湿胜泄泻,取其利水渗湿以实大便;“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猪苓、茯苓之比较相同点:二者相须为用,利水渗湿。无水湿者慎服。不同点: 猪苓利水渗湿作用强于茯苓,但无健脾、宁心等作用,是与茯苓不同之处。泽泻甘,寒。归肾、膀胱经。功效应用:1、利水渗湿——水湿停滞的水肿、小便不利;淋证;湿泻痰饮等证 特点:利水不伤阴。治水肿,又善治痰饮眩晕,配白术2、泻热——遗精、带下、小便淋浊 特点:泻肾与膀胱之热泻肾火药:知母、黄柏、泽泻。现代临床报道,泽泻可用于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