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职课堂“VFP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反思.docx

发布:2018-01-19约4.49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职课堂“VFP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反思漠河县职业技术学校 尘威威中职课堂“VFP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反思漠河县职业技术学校 尘威威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数据库应用教学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强调“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中,如何使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对枯燥的VFP数据库产生学习兴趣,并能学以致用,是每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VFP课程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案例教学法”、“‘课机’结合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但在“程序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学生基础较差,加之不爱动脑、动手,导致时间花得多,效果不理想;二是只重视程序设计的结果,忽视了其算法的多样化,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针对存在的两大误区和不理想的教学效果,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如何突破这两大误区成了我的首要教学任务。于是,我认与同事研讨,查找相关资料,将多种教法结合起来,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种“精讲多练、小组互动、分层实施、机试为主”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现以do while …… end do循环控制命令的使用为例,将其教学片段简介如下:一、教学实例探索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1.示例:用投影仪展示求1+2+3+4+…+100程序清单,让学生对照程序清单上机调试并思考。附程序清单:clearsum=0 i=1do while i=100sum=sum+i i=i+1end do ?”1+2+3+…+100=”,sum师:同学们,你们能找出程序清单中有哪些变量?并说明它的作用吗?学生思考,随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sum isum的作用是用于存储所求的和(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i的作用是用来存储循环的值(即加数),同时控制循环执行的次数。师:程序中的变量名可用其它的字母代替吗?你能找出在循环体(命令序列)中用于控制循环趋于结束的命令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i=i+1师:好,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此程序的循环次数?全班回答:100次。师:如何通过上机操作验证其执行过程呢?(学生开展讨论并上机操作验证)生1:只须将输出命令放到循环体中即可,即在“i=i+1”命令之后、“end do”之前插入“?sum ,i”命令。(学生操作验证)生2:因为当前屏显示不下,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最后的几次执行过程,对于以前的执行过程还是看不到,可将该题分段实施,即先求1+2+3+…+20的和。师:很好。(鼓掌、同学们再操作验证)2.任务:四人一个小组开始活动,讨论以下任务的设计,并上机操作,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任务一:求2+4+6+8+…+100的和任务二:求1×2×3×4×5不一会,各小组互动结束,请两个组进行了回答如下:小组甲:任务一与例题之间的区别是循环变量的初值为2,每循环一次循环变量增2即i=i+2。小组乙:任务二在例题的基础上将“sum=0”改为“sum=1”,循环变量的终值为5即条件改为i=5,然后是循环体中的”sum=sum+i”改为”sum=sum*i”。3.讨论:同学们,在刚才所做的程序中,你能找出其规律吗?全班交流:生1:循环变量从所赋的初值到终值按照一定的差进行变化,如求1+2+3+4+…时,其差为“1”进行的,求1+3+5+7+…时其差为“2”。生2:(补充)循环变量在程序每执行一次时,就按照其连续相邻的两个值之间的差进行递增变化。生3:用来存储结果的变量sum,也有一定的特点,如在求和时可以赋“0”,在求积时只能赋“1”。……师:你们说得很好,尤其是循环变量的特点,它是我们进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其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程序设计成败。但注意的是有时也可能发生递减变化哟。4.拓展:做一做,求1+2+3+…+n;1×2×3×4×…×n;n从键盘输入。做完后并思考:与上述程序设计题有何区别?有何意义过了一会儿,大多数学生做完了,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做完,就安排做完了的学生去指导未完成学生,帮助其操作,力争所有的学生有所获,有所得。二、教学反思VFP就是一个让普通用户方便利用可视化的设计工具和向导快速进行数据处理和程序设计的很好的软件。其可深可浅,可难可易,综合性很强。对VFP程序设计的教学,不再是重结果,轻过程,而是很好地驾驭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组织,精心安排,灵活设计,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1.程序设计关注的应该是程序设计的思维过程本章节的教学,我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程序设计的方法、操作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