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_1.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简介】 〖设计理念〗 1、通过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把握人物个性。 2、师生围绕“皇帝为什么会上当受骗?”等问题进行阅读对话,从而深入探讨文章主旨。 3、激发引导学生对故事作批判性创新阅读与思索。 4、提供情境,舒展学生想象的翅膀。 〖课前准备〗 1、翻阅图书广泛地了解安徒生,作成资料卡片。 2、预习全文,自我设计最想与人探讨的问题。 〖教学流程〗 一、学生交流资料,简介安徒生 教师可适当作补充。 二、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课文中不同角色的语气。 ⑴ 各学习小组分角色合作朗读。(学生自由点评:谁读得最好?) ⑵ 在学生小组分角色合作朗读的基础上班内演读,挑选第5至第14段。(教师可饰演老大臣一角参与其中) 2、教师与学生对话: 全文围绕“骗”来展开故事情节,文中的各色人物与“骗”的关系怎样? (骗子行骗;皇帝受骗;两位大臣骗己骗人;老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三、交流对话,师生合作探究 四、拓展训练、链接生活 1、本文想象丰富,故事情节曲折,让我们一起根据下面的情景提示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一次想象之旅。 ⑴ 游行大典结束,皇帝回宫以后…… ⑵ 过了一年,骗子又来了…… 2、我们身边有着样自欺欺人的事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五、延伸阅读 1、再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以“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为话题,谈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将选择“丑小鸭”这一形象与学生交流) 2、学习小组各自编排课本剧,准备班内汇演。 【精彩片段实录】 师:皇帝为什么会受骗? 生:皇帝太爱漂亮了。 生:骗子的骗术太巧妙了,他们声称“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样一来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师:分析得很好。能结合课文并有自己的阅读分析。 生:皇帝受骗还因为他身边没有贤明的大臣,他被蒙在鼓里。 生:可是哪有人敢对他说明真相啊! 师:说得也是。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故事最早的篇名即是《赤身裸体的国王》。在黑暗的中世纪,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穷奢极欲、蛮横专行,大臣们也总是明哲保身、曲意奉承。 生:被压迫愚弄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总是投机取巧,欺骗有术。 师:说得太好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启示我们要说真话。 生:启示我们要有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 生:启示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敢说真话。 师: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实在太好了!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旦这个社会说真话的反而倒霉,人们也就不敢说真话,因而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 师:这场骗局最后是由谁说出真相? 生:一个小孩。 师:这场骗局最后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分组。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因为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还未被当时不良的世风所影响。 生: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 师:说得对。让孩子发出“天真的声音”,也是安徒生用童语写童话的具体表现。同时,这“真”“美”的举动也和充斥前文的“假”“丑”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师: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可以探究到安徒生的童话为何如此优秀这一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作者想象丰富,善用夸张手法。 师:我们同学感觉到安徒生想象丰富,善用夸张。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描写作具体的分析。 生:文章第一节写皇帝酷爱新衣到了荒唐的程度──“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里用了夸张突出了皇帝的昏庸。 生:作者安排骗子所说的衣服的“特性”就极富想象,这种特性为下文的骗局展开作了“保障”。 生:在骗局面前,皇帝、大臣、官员的表现大体相同却各有特点。例如皇帝的骄傲、狡猾,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又可怜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师:分析的很透彻。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在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虚伪、愚蠢;有人认为是揭示人性的弱点,教育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生:我认为是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不做自欺欺人的人,而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因为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作品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 众生:没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