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之九:存在主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走路——必须存在,向死的存在。思想家、哲学家无法改变世界,只能唤醒民众,一起走路。哪一条路不能走通,哪一条路可能走通。提供选择的可能。 ③现成物与上手物 在操持烦忙与万物打交道中,人们对“物”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当作物体来看待,是“现成物”,即是已具有某种固定不变特质的东西; 当作“用具”,称之为“上手物”,即正在运用着的东西。 前者是一个“死东西”,后者才是一处“活东西”。从前者,我们只能看到它在我们眼前表现出的那个样子;而从后者,我们能“看出”一个世界。 例:海德格尔在《林中路》对凡?高作品为例来讨论艺术品的存在根据。物在艺术品中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比如凡?高画中的那双农民鞋意味着什么?它既不是我们概念思考的对象,也不是我们可以拿下来穿用的实际器具,那么,在此情况下,它有怎样的意义呢? 正是在艺术作品中,物的存在的这种原始本质才被开启出来,才走进它的存在的光亮里,这样,物的基础才不是它的抽象的物质性,才不是它的作为理性逻辑施于其上的“原料”的存在,也不是它的作为人对人统治关系中介的存在。人与物有一种亲密本体论关系,物在人的存在场中。 忘我的那一刹那,就进入了永恒,悟得了真谛。 例:发呆。 将物视为“物体”的“操持”与将“物”视为“用具”的“操持”,在对存在的态度上就显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式:存在的错失与存在的揭示。 ④代庖与率先 此在在与“物”打交道的同时,还必须与处于同一个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是操心在日常生活层面上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世界是人与人的世界。 人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的操劳过程中有两种极端的形式: 代庖:把一切都替他人操办停当,同时也从他人那里拿走了他自己决定的权利,剥夺了他人的“自由”; 率先:把决定的权利还给他人,听任他人“自由”。 例:抉择、“造业”与“业果”。 三、语言是存在的家 1、语言不再只被看作传输既定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自己的结构生命、思想生命和表达生命的“生活世界”。 传统观点:语言被看作传输既定观念的符号、交流的工具。有了语言,我们才能标明人之外的“世界”,才能与他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语言“委身于我们的意愿与驱策,听任我们将之用来作为工具,对存在者进行统治。” 2、从传送语言之外的现成观念变成语言本身在当场的生成活动,即对语言中隐蔽的各种非对象关系的揭示,新的联系的发现和建立;或让语言本身说出和歌唱出充满深意的凭空而行的东西来。 3、语言是存在形态,实际讲话、发出声音之前,两个生存场已经建立 。 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咏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马致远《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不复是生物意义上的外部自然物;桥、流水、人家也不再是纯粹的外部景物,进入了天涯游子在其命运中所归属的那个世界。 文学作品:语词保持自身为语词,产生语境:生存场呈现,而不是表达生存场诸形态之间的关系。 非文学作品:语言是观念的称号,传递之后,语言就消失了。 4、对于存在,不能说“这是存在”,只能说存在“给”出来,存在要给出来,就必须通过语言,在语言中“存在”,思想存在。 ①思想存在,而不是思想存在者,是从存在者中领会存在。 ②思想存在是让存在对我在,而不是处理它,存在无法处理,存在者才是处理的对象。 例: 未来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不是纯粹理性的计划、冷冰冰的。理性只能说明过去,未来是希望与恐惧的对象(向死而生的)。只能筹划未来而不能预知未来。 鲁迅:“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③活着的每一刻都在领会存在又直面虚无。 友谊:帮我领会虚无又克服虚无。 例:战场上生死与共。 伦理世界的价值基础就是感谢存在。思想时,把这份感谢托付给语言,故“语言是存在的家”。 语言是原始命名力量的起因,传统认为语言是逻辑属性展现出来的,而这里是前逻辑的。当这种原始命名力量展现出来是时,就是对存在的领会。 每天都在思想,但对思想再思想。 形而上学的误解——逻辑思考,理性运用;心理学误解。 “想想我,别忘我”这绝对不是我的形象、我的概念别被忘了。而是即使我们不在一起,犹如我们在一起一般,始终在我的生存场,和我一起存在,一起直面虚无。 “海内存知己,天涯(外部空间)若比邻”。 ④领会存在,开启思想,今天为什么重要?意味着文明的重新开启,才保持自己不被物化。 但领会存在又让我害怕,于是也把自身当作客体,与自身客体保持和谐关系,我就在客体之中。 5、存在在语言中“给出”具有双重含义: 存在的澄明又遮蔽的到来。 语言的本性在于去“说”,我们总要从所说出的东西中领会“说”本身,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他人能听懂,就必须使用公众的逻辑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