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试题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无菌操作
1、无菌技术
指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有关措施。
2、无菌操作
目的:(1)是保证待检物品不被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2)是防止被检微生物在操作中污染环境或感染操作人员
3、无菌室
(1)无菌室的结构:更衣间、缓冲间、操作间。
(2)无菌室的消毒和防污染:
每日(使用前)紫外线照射(1---2小时)
每周用甲醛、乳酸、过氧乙酸熏蒸(2小时)
每月用新洁尔灭擦拭地面和墙壁一次的方式进行消毒。
4、进入无菌室前的准备
(1) 定期检查无菌室环境的空气是否符合规定;
(2)用紫外线灭菌处理30---60分钟;
(3)检查无菌器材是否完备;
(4)洗手消毒;
(5)手部消毒后,再穿无菌工作服。
5、检验操作过程的无菌操作要求
(1)在操作中不应有大幅度或快速的动作;
(2)使用玻璃器皿应轻取轻放;
(3)在正火焰上方操作;
(4)接种工具在使用前、后都必须灼烧灭菌;
(5)在接种培养物时,动作应轻、准,
(6)不能用嘴直接吸吹吸管;
(7)带有菌液的吸管、玻片等器材应及时置于盛有5%来苏尔溶液的消毒桶内消毒。
6、超净工作台
超净台的使用与保养:
(1)风速保持在0.32---0.48米/秒
(2)使用前开启紫外灯照射30分钟以上;
(3)让超净台预工作10---15分钟;
(4)使用完毕后,用70%酒精将台面和台内四周搽拭干净。
二、试剂
1、指示剂
(1)作用:用于指示鉴别细菌可否利用分解糖醇类物质和含氮化合物,产酸产碱的能力。
(2)常用的指示剂:酚红、溴甲酚蓝、中性红、中国蓝、甲基红、复红、伊红、美蓝、孔雀绿等。
2、抑制剂:
(1)作用:鉴定细菌、抑制杂菌的生长、增加待检菌的检出率。
(2)种类:
? 盐类:氯化钠、氯化锂、氰化钾、亚碲酸钾(钠)、等染色。
? 剂类:结晶紫、孔雀绿、玫瑰红、煌绿、蔷薇酸、孟加拉红。
? 胆盐类:猪(牛、羊)胆盐、混合胆盐、三号胆盐、去氧胆酸盐、胆石酸盐。
? 抗菌素:青霉素、链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
三、培养基
1、概念:在实验室中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累积代谢产物的任何营养基质,都叫做培养基。
2、培养基的类型
(1)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值培养、鉴别新培养。
(2)固体培养基:用作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检验杂菌、计数、保藏、生物测定等。
(3)半固体培养基:观察微生物的动力,有时用来保藏菌种。
3、根据培养基的用途来区分
(1)增值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 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2)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称之为选择培养基。
(3)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于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这样的培养基称之为鉴别培养基。
4、培养基制备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1)培养基的制备记录
(2)培养基成分的计算和称取
(3) 培养基各成分的混合和溶化
(4)培养基PH的初步调正
(5)培养基的过滤澄清
(6)培养基的分装
(7)培养基的灭菌
(8)培养基的质量测试
(9)培养基的保存
5、培养基的制备记录
(1)每次制备培养基均应有记录,包括培养基名称,配方及其来源,和各种成分的牌号,最终PH值、消毒的温度和时间,制备的日期和制备者等。
(2)记录应复制一份,原记录保存备查,复制记录随制好的培养基一同存放,以防发生混乱。
6、培养基成分溶化时要注意的问题:
(1)指示剂分的混匀应在调节好PH值后加入;
(2)煮溶后要补加足水分;
(3)不能把培养基煮焦,焦化的不能使用
7、培养基PH值的校正
(1)灭菌后PH值会下降0.1----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