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二CH2经济发展之讲义.doc

发布:2017-02-28约3.6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課 市場經濟制度 班級:__________ 座號: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標楷體字體代表南一版或其他資料有,龍騰版沒有的補充資料) 家庭與廠商的互動 肆、市場均衡 (一) 定義 指在某一個價格下,消費者的需求量與生產者的供給量剛好達到相等的狀況。 (二) 圖示 【說明】 市場均衡:e點 此時均衡數量為30斤,均衡價格為30元。 市場不均衡 e點以上:供過於求(過剩) e點以下:供不應求(短缺) 市場不均衡會逐漸朝向市場均衡的方向,最終達到均衡 →原因:價格(市場)機能 價格(市場)機能 生產者或消費者,均以價格的漲跌做為調節供需的依據,亞當?史密斯則稱為「一隻看不見的手」。整個市場的運作,就是透過此種價格機能來引導供需雙方的交易。 伍、經濟效率 一、經濟效率的定義 社會用最低的成本,而生產出最佳產品組合。 最低成本:社會上己經沒有比市場供給者成本低的生產者。 最佳產品組合:無法再以任何改變產品組合的方式,來增加整體社會淨效益。 ※社會淨效益 指的是總效益(TB)減去總成本(TC)之差。 二、經濟效率的達成條件 (一)總效益(TB)>總成本(TC) 即當TB-TC>0,才有具經濟效率,可投資。 總效益(TB):在一定期間內,消費某數量商品所獲得的全部效益。 總成本(TC):生產某數量的商品,所需付出的全部成本。 情況一 TB>TC,即TB-TC>0,則社會淨效益為正值。 情況二 TB<TC,即TB-TC<0,則社會淨效益為負值。 情況三 TB=TC,即TB-TC=0,則社會淨效益為0。 (二)邊際效益(MB)=邊際成本(MC) 邊際效益(MB):消費者增加一單位某商品時,所獲得的總效益之變化量。 邊際成本(MC):每增加一位產量時,總成本的變化量。 可參考課本(龍騰課本第37頁圖2-14)MB(邊際效益)=MC(邊際成本) 四、廠商(生產者)的最適決策(南一版) (一)廠商的收益 1.收益的概念,有幾種不同的界定。 (A) 廠商的總收益( total revenue, TR )是價格乘以銷售量。 (B)平均收益( average revenue, AR )是總收益除以銷售量。 (C)邊際收益( marginal revenue, MR )是銷售量變化一單位時,總收益變化的幅度。 2.同樣的觀念界定成本 (A)廠商的總成本: (total cost,TC) ,生產某數量的商品所需要付出的全部成本。 (B)平均成本: (average cost, AC)是總成本除以銷售量。 (C)邊際成本: ( marginal cost, MC )是銷售量變化一單位時,總成本變化的幅度。 3.假設一個小廠商,對市場價格沒有影響力;廠商接受市場的價格,而後希望追求最大的利潤。根據這些特性,表2-6呈現廠商所面臨的收益結構。圖2-8中(A)圖是總收益線,而(B)圖是平均收益線和邊際收益線。 (二)、廠商的最適決策 1.廠商的利潤( profits ),即利潤等於收益扣去成本。 利潤=總收益-總成本,Π=TR-TC 2.在表2-7裡,列出了這個廠商的成本結構,以反應市場裡的收益情形。根據表中的資料,可以畫出對應的圖。在(A)圖裡,是廠商的總收益、總成本和利潤線;在(B)圖裡,則是邊際成本、平均成本和價格(也就是平均收益以及邊際收益)線。 3. 在利潤最大的產量上,邊際收益剛好等於邊際成本 (1)當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 MR MC ) 此時表示廠商稍稍增加產量,所額外得到的利潤 ( MR )會大於額外增加的成本( MC ) ;因此值得增加產量。 (2)當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 MR MC ) 此時表示廠商再增加產量,所額外得到的利潤( MR )小於額外增加的成本( MC ) ;因此人不敷出,值得減少產量。 (3)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MR = MC ) 當這種條件成立時,廠商已經達到利潤最大的產量,而毋需再作調整。在表 2 一 7 的圖中,這是 q = 178 時的情況。可以清楚的看出,這個代表性的廠商,在達到最適產量(也就是利潤最大產量)時,利潤為正。 (4)當 MR = MC 時,廠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