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故事-陈嘉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陈嘉庚
分享到: 2013-08-23 17:44 作者: 来源:《中华民国史》
陈嘉庚(1874-1961),1874年10月21日生。福建同安人。父亲是新加坡华侨商人,经营米店。陈嘉庚则由母亲抚育,幼时便参加农业劳动和渔业劳动,同情贫苦百姓。9岁入私塾就学。1890年,陈嘉庚年已17岁,来到新加坡随父经商,后任其父开设的顺安米店经理。在新加坡期间,陈嘉庚亲身感受海外游子的艰辛,渴望祖国强盛。1893年回乡完婚,并在家从师补习。次年即在集美创办惕斋学塾,开始捐资兴学。1895年,再度赴新加坡经商。1904年,父亲的米店破产,并负债20余万元。陈嘉庚乃集资7000余元,兴建新利川菠萝罐头厂,又接管与人合股的日新公司菠萝罐头厂。扎稳脚跟后,又增开米店、熟米加工厂和橡胶种植园。1907年,经过苦心经营,代父还清了债务。经过几年发展,至1911年拥有2个橡胶园、4个菠萝罐头厂、1家米厂、1家米店,存款约四五十万元,成为新加坡华侨实业家中的后起之秀。
1906年2月,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领导南洋各地革命活动。陈嘉庚赞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参加孙中山主持的革命活动。
1910年春,陈嘉庚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剪掉辫子,以示与清政府决裂。辛亥革命爆发后,福建侨胞决定组织福建保安会,筹款救济和支持福建革命党人开展活动;陈嘉庚被推为福建保安会会长,并担任新加坡商会董事长。陈嘉庚领导福建保安会在华侨中筹款,并立即给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会长黄乃裳汇去银元2万元,后又筹款10余万元。武昌起义成功后,陈嘉庚从欧洲转道新加坡回国,在与孙中山见面中,允诺给予财力支持。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陈嘉庚非常高兴,立即汇去5万元。1924年,他创办《南洋商报》。192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时,他在新加坡组织华侨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并被推选为会长。同年任福建会馆主席。
陈嘉康虽身在海外,时刻不忘报效家乡和祖国,而他认为,教育文化的发达,是报效祖国力所能及的最好方向,乃立志兴学。1912年9月,陈嘉庚回国后,即于1913年1月创办乡立集美高等小学;1917年2月,又创办集美女子小学;1918年3月创办集美师范部和中学部;1919年2月,创办幼稚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陈嘉庚重点经营橡胶业,成为橡胶大王,拥有资产400万元。1919年6月,陈嘉庚回国筹办厦门大学。他抱定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精神,决心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所能。陈嘉庚在厦门大学发起人会议上,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300万元。此外,他还亲选校址,物色校长,延聘人才。经过陈嘉庚的精心筹备,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正式开学。这所全新的学校为福建、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陈嘉庚永远与厦门大学联在一起。
陈嘉庚还亲自管理集美学校校务,并根据厦门的特点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20年2月增办水产科、8月增办商科,使学科设置更加广泛。
1921年2月,陈嘉庚将集美学校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学校。1923年,集美被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命名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陈嘉庚特别注重在学校中传播各种新思潮,并引导学生关心国事。此外,他在新加坡,先后创办道南学校、崇福女子学校、华侨中学、华侨女中、南侨师范、爱同学校及水产航海学校等。到1932年止,他在国内外共创办或协助别人办学70余所,是中国近代华侨兴办教育的典范。陈嘉庚十分注意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他办的学校,图书馆、实验室都较齐全,图书、资料、仪器也很充足,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场所。如水产航运学校购有实习船只,农林学校开辟有农场、林场,师范学校附设有小学和幼稚园。他非常注意教育质量,强调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他主张学生不仅要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身体和锻炼。
1922年3月,陈嘉庚回到新加坡,继续经营橡胶王国。后又在南洋增设橡胶厂十余处,大规模经营橡胶业。此外,他还兼营航运业、房地产业,在厦门开办百货公司、酱油厂及同安、同溪、溪安等公路公司。到1925年,陈嘉庚的橡胶园达到15万余英亩,工厂30余个,分店150家,雇员达3万余人,资产达新加坡币1200万元,成为南洋华侨三大巨商之一,达到他实业发展的顶峰。他不仅扩大了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规模,还资助了福建省28个县市73所中小学。但从1926年起,由于胶价猛跌,加上日本在东南亚倾销胶制品的冲击,陈嘉庚连年亏损。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银行以债权人资格加入陈嘉庚企业,陈嘉庚无奈,于1931年8月被迫接受帝国主义银行条件,将企业改组为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