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整理]1-疾控手足口病应急处置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手足口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为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确保在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的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湖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工作原则
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群防群控,分工负责。
2、组织领导
2.1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2.2、由相关专业专家组成专家组,负责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指导,具体承担疫情分析,监测结果的认定,急危重患者的流调、疫点消毒指导和咨询。
2.3、建立流行病学、消杀、健康教育、检验等人员组成的应急工作队,随时听候县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的调遣,完成应急防控任务。
3、应急处理准备
3.1制定和完善相关应急技术方案
相关业务科室按照国家、省有关技术要求,制定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并结合工作实际,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3.2技术培训
制定技术培训方案,认真组织开展中心内部、基层疾控机构、医疗单位、监测点卫生技术人员手足口病防控技术培训,提高防控工作水平。
3.3模拟演练
结合实际,制订方案,认真组织模拟演练。演练工作要融锻炼队伍、规范程序、确立标准、宣传教育于一体,增强应急能力,全面带动防控水平的提高。
3.4物资储备
保证必需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条件,储备必要的应急预防性药物,准备相当数量的检测试剂、消毒器械、防护设备等,配备交通、通讯工具。
3.5督导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
加强对医疗机构门、急诊和感染性疾病科指导和管理,督促医疗机构设立发热门诊、落实预检分诊、转诊、隔离、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制度。
3.6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检验标本的采集、运输、保管、使用管理。
3.7协作机制
加强与卫生监督、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疫情信息通报制度,预测预警机制,一旦获得疫情信息,要立即行动,做到与相关部门“三同时”,即同时到达现场,同时开展调查,同时进行疫情处理。
4. 应急处置
4.1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指导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科的临床医师)的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对手足口病的识别能力,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发现短时间内就诊病例突然增多或集中某地点的情况时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指导各类中小学、托幼机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教育部共同制定的《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卫办疾控发 [2006]65号)的要求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加强和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当发现学生中短时间内出现多例手足口病病例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当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发热、皮疹等)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单位的疫情监测、报告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提高其发现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能力和报告意识。
4.2流行病学调查
4.2.1调查前准备
成立调查处理小组,成员应包括流行病学、检验、消杀等人员。初步确定调查处理方案,准备好各种调查表格、采样用品、消杀药械等。
4.2.2核实疫情
首先了解诊断是否明确,是否可靠。若诊断明确、可靠,则可明确疫情性质;否则需要进行初步调查来核实,与参与诊治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了解就诊的病人情况,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并询问其发病经过、诊治过程、有关的流行病学史、疾病传播以及危险因子等问题。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
4.2.3病例搜索与报告
开展病例调查的同时对疫情发生地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在搜索病例时可以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尽量不漏掉病例。搜索病例可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一方面要加强已有的监测系统,提高发现病例的能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