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教学设计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说书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师陀,
2.学习通过整体分析文章内容,
3.分析理解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4.品鉴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说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教学时长: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
二、
师陀(1910—1988),,,)等,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1936年秋,,1941年至1947年,,《,,,1957年后一直是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
三、
《说书人》是现代作家师陀194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后收入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果园城记》是作者描写20世纪初年至40年代北方农村和小城镇的社会和人的短篇小说集。这是一本较为特殊的短篇小说集,它不是一般的小说汇集,而是根据事先的计划创作的。据作者说,那是1936年7月底,他从北平去上海,绕道一位朋友祖居的小城。小城到处栽满的果树把他迷住了,他当时就起意拿小城写一本书。但是没有能马上兑现,接着抗日战争爆发,作者流落上海洋场,直至1938年才又拾起来。全书十八篇,后来又补写了一篇。除第一篇“果园城”概括介绍小城的地理历史外,每篇基本上是写一、二个人物,其中有豪绅地主、地痞流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行商、走贩、小渔夫、小学教师,也有革命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可称之为“小城人物大观”。师陀在《果园城记》的后记中写道:“这小书的主人公是个我想象中的小城,……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像个活的人。我从它的寿命中我顶熟悉的一段: 从清末年到民国二十五年,凡我能了解的合乎它的材料,全放进去。
四、
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是三个关键词: 孤苦、善良与被弃。
孤苦,他是一个孤苦的人。说书人的苦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他压根儿没有家”。他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作品里没有交代他具体住在哪里,但读者可想而知,或许就住在他说书的城隍庙里。第二,他以说书维持生计。固定在“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制钱”,是明清朝代官方铸造的钱币、中间有方孔的称铜钱,无孔的称铜元或铜板。)第三,他因贫病而死。说书人体质本来就瘦弱,“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去世前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最后,他是病死和饥死的。
善良,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说他善良,主要是指他以说书为生,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以及《水浒传》等等,讲的都是古代人物武松、鲁智深、吴用、孙二娘等等的故事,他们行侠仗义,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人民大众心目中的英雄。作者给“说书人”的定义,是“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他讲的故事无疑根据古代话本、拟话本因袭相传而来,都是虚构、杜撰的,即使像《水浒传》里的英雄,有的历史上有其真实姓名,但他们的故事已经被无限放大、被无限“撒谎”了的人物,是被艺术无限夸张之后、说书人心目中道德家的形象。类似上述的话本与拟话本,思想表现的一个共同的模式,是道德意义的惩恶扬善、因果报应,是从道德理想上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以给现实生活中难以自救的苦人以及前来听书休闲的劳动者获得一种精神安慰。说书人自己被他所讲述的英雄人物所感动,执着于说书,不再追求其它谋生糊口的生路,说书成了他唯一的生存方式与生命形式。惟其如此,他一生的善良,就是以此类善良的故事传播正能量,让无数听众获得感动和休闲。从这个意义上说,师陀笔下的说书人是一位善良高尚、专司口头传播、说教的道德家。他“感动过多少人”,“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他“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这些描述,应该看作是对作者说书人善良“本质”的诠释。
被弃,他又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说书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人关心他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没有关心其是否娶妻生子等精神生活,没有人在他生病而且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给他送医送药、嘘寒问暖。他缺少的是社会及其周围人群的关爱与温暖。人们对他唯一的关心,是听他说书取乐而已。所以,他对他人的存在唯一的意义,就是说书人与听众之间最简单的关系,就是用他的劳动换取几个“制钱”的关系,这个最简单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他被遗弃的人生悲剧。作品通过他的“死”,把他这个苦命人被社会遗弃的悲剧,进行了最为形象、最为刻骨铭心的描写。他的“灵柩”被几个好心的人抬去乱坟岗下葬,所谓“灵柩”,就是用芦席包捆,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