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古生物地史总结概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扬子板块震旦纪地层序列 黔南独山石炭系柱状图 序 黔中二叠纪地层剖面 1)古地理沉积特征: 华北板块缺失D和C1,只有C2和P。其中C2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P为陆相河湖碎屑沉积,早期为沼泽环境。 华南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全,以海相沉积为主,以灰岩为主。 早泥盆世具有从西南向东北有规律的变化。 早泥盆世中、后期开始具有南丹和象州型的分异。早二叠世是本区最大海侵时期,栖霞期灰岩广布,茅口期开始产生岩相的分异,海侵范围不及栖霞期广泛。 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2)构造: 华北D→C1以上升为主,遭受剥蚀,C2开始下降,接受本溪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当时地势北低南高,太原组沉积开始发生“翘翘板运动”地势南低北高。 华南以下降接受沉积为主,P1末发生东吴运动,造成海退,形成龙潭煤系,同时在西部发生峨眉山玄武岩喷发。 3)主要沉积矿产: 华北:C2本溪组的铝土矿,山西式铁矿;C2—P1煤(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 华南:D南丹型锰矿; C1旧司组煤; P1栖霞组梁山段薄煤层; P2龙潭组煤 4)古气候: 华北:C2—P11温湿; P12—P2渐变干燥,形成红层。 华南:温暖浅海环境为主。 二叠纪——三叠纪:中国东部地区是南海北陆的格局特点 D—C植物群,D-B植物群 侏罗纪——白垩纪:东西分异 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EEL动物群,TPN动物群 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中国除个别地方外,全为陆相沉积。 中国东部小型断陷盆地的J——K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的沿海地区,发育许多以火山岩沉积为主的小型断陷盆地,以辽西为代表 下侏罗统为河湖碎屑沉积和沼泽含煤沉积,夹火山岩。 中、上侏罗统为火山岩与沉积岩互层,上部并有油页岩和煤层, 白垩纪时这里沉积红色岩层及中、基性火山岩,夹有煤层。 冀北燕山地区在侏罗—白垩纪时期地壳运动十分强烈,有断裂、褶皱和强烈的火山喷发。 这个时期的地壳运动称为“燕山运动”,对我国东部的影响很大。 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J纪末—K纪初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又形成了四个大型的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由北向南依次为 松辽盆地、华北盆地、苏北盆地和江汉盆地。 这四个盆地中,白垩纪及新生代地层以含有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而著称,如大庆油田就位于松辽盆地中。 K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发育 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为其全盛期,为大型稳定类型盆地 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萎缩,白垩纪沉积范围极小 古秦岭—古昆仑以北的盆地(陕甘宁盆地) 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下部为深色碎屑岩沉积,普遍含有重要的煤层, 中侏罗统上部—上白垩统普遍为杂色、紫红色碎屑岩沉积,常含有盐类夹层。 古秦岭—古昆仑以南的川滇盆地,侏罗—白垩系普遍为杂色,紫红色沉积。 中国东部早第三纪沉积类型受NNE向构造带和EW向气候带控制 燕山 秦岭 南岭 松辽盆地:K末消亡,无E 潮湿带 干湿交替带 干旱带 潮湿带 抚顺盆地的抚顺群为:砂页岩、玄武岩夹煤层,2000m+ 华北盆地三个河湖相砂页岩组,夹煤层、油页岩和石膏,夹海泛层 江汉盆地E油页岩、膏盐层(应城石膏矿)交互,夹海泛层 粤北的南雄盆地E红色碎屑膏盐层沉积 粤南的茂名盆地E1红色碎屑膏盐层沉积,E2-3碎屑岩,油页岩、含煤沉积 长白山辽东半岛武夷山隆起带 东部大陆边缘潮湿气候沉积 晋陕高原 西南高地 中国东部晚第三纪沉积类型与E相比沉积范围扩大,东部的干旱气候带消失 长江 秦岭 晋陕地区深棕色、橘红色粘土沉积(三趾马红土) 松辽、华北、长江中下游大型沉降河湖盆地,温暖潮湿气候条件,夹海泛层 沿海玄武岩喷发带(长白山、庙岛群岛、郯庐带、浙闽东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 隆起带上小型静水湖泊沉积(如临朐盆地) 大陆边缘沉积盆地海相沉积 (东海) 海相沉积厚达万米 (北部湾-莺琼盆地) 中国南方—隆起带上小盆地: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小型含煤湖沼盆地沉积 构造演化史 早古生代——加里东构造阶段 加里东褶皱带:祁连褶皱带,东南褶皱带 晚古生代——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 海西褶皱带:天山、兴蒙、长白山、昆仑褶皱带 三叠纪——印支构造阶段 印支褶皱带:秦岭褶皱带,巴彦喀拉褶皱带, 三江褶皱带 侏罗纪——白垩纪:燕山构造阶段 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阶段 喜马拉雅褶皱带:喜马拉雅山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发生的时间——T( T3/T2),由黄汲清(1945)命名 2 表现: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退,古气候重大变化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