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的模式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的模式的研究
【摘 要】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在培养制度、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协同创新的理论和内涵,提出高校人才培养在培养制度、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的改革方向,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 培养过程 培养制度
前言
高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任。胡锦涛同志2011年4月要求通过人才、 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过程来培养创新型人才。2012年5月7日我国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2011 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契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创造重大科技成果。通过此平台的建设,高校可以发挥其学科和功能的综合优势,能使高校进入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依托协同创新理论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出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改革方向对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对完善学校的社会职能、完善创新型国家理论也有一定理论意义。
1 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是指各创新要素整合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通过知识增值凝聚产学研合作的各个主体,起关键性作用的主体是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合适的培养模式、科学的教育方法、超前的教育观念、合理的教育方法和不断创新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内容的共同作用。
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现状
2.1 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问题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集中管理、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指标划一,培养的人才过于整齐划一,按照统一授课、统一学习、统一实验、统一考试、统一社会实践的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学校的急功近利,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健康学术氛围建设,同时对创新人才培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单一,目前高校教学以专业教育为主,大学学习生活基本落入大一学基础、大二学专业、大三考证书、大四找工作的俗套。这种专业教育有利于培养专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专业教育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
2.3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得以贯彻的中间环节,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成功与否。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相对比较窄、偏、灌,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课程体系落后,知识内容陈旧,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本没有顾及或很少顾及,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知识严重缺乏,造成人才能力的局限性、认知的狭隘和综合素质的低下。
3基于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人才培养制度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的走向。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学生校际转学制度;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建立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构建合作培养、实践育人的资源平台,推进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六、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3.2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中共性趋同化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宽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宽口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与民主意识、开拓与合作精神,必须重新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提倡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包括通才教育、能力培养、以人为本、社会化等。
1)要树立通才教育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已不能约束大学毕业生,其适应能力比专业素养更为重要。高等教育不应是狭窄的、单一的专业教育,而应是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