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神经系统疾病总论教学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类 型 特 征 病 损 部 位 末 梢 型 手套袜套型 末梢神经 神经干型 条块状 神经干 节 段 型 后根型 条块+根痛 脊神经后根 后角型 单侧分离条块 一侧脊髓后角 前连合型 双侧分离条块 脊髓前连合 传导束型 脊髓半切 综合征 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对侧浅感觉 半侧脊髓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类 型 特 征 病 损 部 位 传导 束型 脊髓横贯 平面以下深、浅感觉 脊髓横切面完全性损害 交 叉 型 一侧面部+对侧肢体 脑干 偏 身 型 内囊型 一侧面部+躯干肢体 对侧内囊 丘脑型 一侧面躯肢+丘脑痛 对侧丘脑 单 肢 型 单 肢 对侧大脑皮质 四、 反射 机体对于环境刺激的不随意定型反应,包括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其解剖基础为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 -反射中枢(脑、脊髓)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效应器(肌肉、分泌腺等) 1.生理反射 在生理状态条件下应该具有的基本反射 浅反射 角膜反射(corneal reflex) V传入,VII传出 腹壁反射(abdomenal wall reflex) T7-8,T9-10,T11-12 提睾反射(cremasteric reflex) L1-2 Ⅺ.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检查转颈、耸肩动作 Ⅻ.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erve) 支配舌肌运动 检查有无舌偏斜、舌肌萎缩、纤维颤动 中枢性,周围性鉴别 中枢性及周围性舌下神经瘫痪的鉴别 二、运动系统 骨骼肌运动:随意运动(由锥体束管理)、不随意运动和共济运动(由锥体外系和小脑支配) 运动系统: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 大脑皮质运动区是随意运动的中枢,精细而协调的复杂运动需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的参与 1.随意运动与肌力 随意运动:肢体在意识支配下完成的 主动运动 肌 力:肌肉在随意运动中的最大收缩力。 瘫 痪:随意运动功能的丧失。 肌力评定标准-分为6级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收缩不产生运动 2级-能作水平运动不能抬起 3级-能抬起,不能抵抗阻力 4级-能抗阻力较正常差 5级-正常肌力 周围性瘫痪 定位诊断: 脊髓前角:节段型迟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可有肌束颤动、肌纤维颤动。如脊灰、运动神经元疾病 前根:与前角相同,为节段型迟缓性瘫痪。如髓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 神经丛:累及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可有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疼痛 周围神经: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分布取决于损害的周围神经。多发性神经炎为肢体远端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和肌萎缩、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 中枢性瘫痪 定位诊断: 皮质型:单瘫。常见于动静脉畸形、皮质型梗死、肿瘤 内囊型:偏瘫为主的“三偏”征。常见于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干型:交叉性瘫痪。根据受损脑神经可定位脑干病变的水平。常见于脑血管病、肿瘤 脊髓型:截瘫或四肢瘫、Brown-Sequard综合征 脊髓型(spinal cord) 脊髓损害的症状随损害的部位和程度而异 可表现 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截瘫) Brown Sequard 综合症 四肢瘫 脊髓横贯性损害 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运动及括约肌障碍 急性期可有脊髓休克症状 多见于急性脊髓炎、外伤等 脊髓半切综合症 Brown Sequard syndrom 病变以下 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及深感觉丧失 对侧的痛、温觉丧失 见于 慢性脊髓压迫症 脊髓各节段损害表现 高颈位病变(C1-4)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括约肌障碍,四肢和躯干多无汗 颈膨大(C5-T2)两上肢呈周围性瘫痪, 下肢呈中枢性瘫痪 胸髓病变(T3-12)两下肢中枢性瘫痪及括 约肌障碍 腰膨大(L1-S2) 两下肢呈周围性瘫痪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病变部位 皮层-锥体束 前角细胞-周围神经 肌力 ↓ ↓ 肌张力 ↑ ↓ 肌萎缩 - + 腱反射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