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65例观察 演示文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症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或颈椎肥大性改变等原因压迫或刺激椎-基底动脉而造成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以眩晕、恶心、呕吐等为表现的症候群. 传统的方法如推拿、牵引、理疗、药物在临床上能起到一定的疗效,但其疗程长、复发率高。近年来我们运用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前 言 颈源性眩晕的生理解剖学基础 从正常解剖结构看,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双侧椎动脉正常走行的支架,椎动脉是顺应于颈椎解剖形态的. 椎动脉左右各一,起始于锁骨下动脉,在进入颈椎横突孔之前,椎动脉行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然后穿经第6至第1颈椎的横突孔上行,其位置在颈神经前支的前面,被来自颈部交感神经节的致密的交感神经丛所盘绕。 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后,椎动脉绕过寰椎侧块,经过寰椎后弓上的椎动脉沟,抵达寰枕后膜下方,形成了一个与颈内动脉相似的虹吸扶弯曲,最后穿过寰枕后膜和硬脑膜经枕骨大孔入颅。 颈源性眩晕的生理解剖学基础 椎动脉可分为4段 第一段为自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颈椎横突孔的部分,其后方为C7横突,C7,8脊神经的前支,交感神经干和颈下交感神经节。 第二段为C6横突孔上升至C2横突孔下口,此段动脉的内侧紧邻钩椎关节,后外侧为关节突关节,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 第三段为C2横突孔下口到枕骨大孔处,此段弯曲较多。 第四段即颅内段,两侧椎动脉在桥脑下方汇合成基底动脉,并在此前由椎动脉发出分支形成一脊髓前动脉,沿脊髓前正中裂下行。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干、小脑、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皮质的血液,位于脑干的前庭系统对缺血非常敏感。由于椎动脉在颈部走行的特点,颈椎的诸多变化往往影响到椎动脉的供血 。 颈性眩晕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颈肩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后,经长期反复的机化、修复、损伤再修复以及老年的气血代谢迟缓,致使肌肉筋膜、韧带挛缩,整个颈肩部发僵、发板,出现病理性的粘连、结疤、纤维变性、钙化等,影响了椎动脉的畅通而致眩晕。 颈椎的失稳,颈部活动时多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刺激或压迫了椎动脉,或刺激了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反射性椎动脉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而造成眩晕。 增生的小关节,骨赘、松弛的椎间韧带,突出的椎间盘等直接压迫椎动脉,尤其头部转动到一定位置时,椎动脉受压或刺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造成眩晕。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5例,均为门诊病例,全部经X线摄片或CT扫描,排除内耳眩晕及其他原因造成脑供血不足,而确诊为颈性眩晕,其中单纯椎动脉型23例,混合型42例.男性29例,女性36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3个月,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及其它疗法. 针刀治疗方法 ① 定点:在颈椎棘突旁及横突周围寻找敏感压痛点,常见部位为上下项线之间、第二颈椎横突处,椎枕肌、肩胛提肌等附着点处和颈椎中下段椎后关节突处。 针刀治疗方法 ②治疗:常规消毒皮肤,针刀快速进入皮下,然后分层次突破,先突破浅筋膜,再突破深筋膜,最后到骨面(不强求直达骨面)。每到达一个层次后稍停,不要忙于铲切,而是仔细感受刀下的硬度,一旦碰到硬结,就快速突破、减压。不大幅摆动,不在骨面上刺激。并且根据病人的感觉,酸胀效果最好,如果疼痛和触电感应回缩针刀,调整进针的方向和层次。这种操作的优点是:通过松解损伤肌肉、韧带的安全部位,而达到对病变部位的间接松解,危险性非常小。每次选点不宜过多,一般2-4点为宜。 针刀术后手法 手法种类很多,用自己最熟练的手法就行。 我们采用颈椎旋转复位手法。 治疗效果 治愈:眩晕全部消失61例,占93.8%。 症状减轻4例,占6.2%; 其中25例病人最长2年随访均未再出现眩晕或加重。 讨论 关于颈性眩晕机理 过去多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产生是由于椎动脉受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小关节或骨赘压迫,或上位颈椎部旋转时椎动脉发生扭曲,或受到刺激而痉挛,造成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眩晕。有学者认为颈性眩晕与颈椎不稳或血液流变学有关。 针刀医学认为颈肩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后,致使肌肉筋膜、韧带挛缩,使颈部力平衡失调,导致颈椎失稳,当颈部活动时可能直接或间接刺激或压迫了椎动脉,或刺激了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反射性椎动脉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而造成眩晕。 讨论 关于我们的针刀定点思路 为什么首选以上几点松解? 上下项线之间是椎枕肌的附着处,又临近寰枕关节,??此处组织的损伤,最易卡压、刺激椎动脉及附近交感神经,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至眩晕。 第二颈椎处于椎体间有椎间盘结构的起始部,即动静结合处,其横突附着于颈夹肌,半棘肌、肩胛提肌、椎枕肌等多块肌肉,是应力较集中的部位。而寰枢关节又是颈部活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