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本空间语言能力和中国人文属性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等建筑教育 2013年第22卷第4期
JOURNALOFARCHITECTURALEDUCATION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Vo1.22No.42013 63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4.017
基于基本空间语言能力和 中国人文
属性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李春青,王 欣,胡雪松,段 炼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摘要:为解决中国当前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借鉴国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最新发展,融入 中国
传统人文属性,设计一系列具有人文性,注重设计过程,富有设计教育针对性、可教授性的教学载体,将空间
认识直接引入建筑学教学,以期通过空间语言的词汇、句法、结构的组织和人文浸润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空间语言能力;人文属性;教学载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4-0063-06
一 、缘起
自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建筑 中单纯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一直占据设计方
法的主流地位。现代主义大胆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适应工业化社会发展
的需求 ,也满足了战后对建筑的井喷式需求。然而,建筑的最终 目的是要服务
于人类生活,生活是丰富、多样而复杂的,那么建筑也应该是复杂的,对建筑的
简单化认识和 自上而下的设计必将产生严重后果。在 20世纪70年代,美国建
筑理论家罗伯特 ·文丘里在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和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中就举起了反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大旗。之后,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在
《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中公然宣布现代建筑已经于 1972年死去。其他学科的
研究者也渗入建筑设计领域,如美国著名数学家和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托弗 ·亚
历山大提出了 “模式语言”理论,认为空间不是来 自建筑师主观的创造,而是经
时间累积后生活的凝结,建筑师要从生活中去寻找设计的源泉 ;而美国物理
学家萨林加罗斯通过 《建筑论语》探讨了建筑空间自身的组织规律及空间和空
间尺度与人的体验感受之间的关系 J。
与此同时,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建筑设计教育上,
继巴黎美术学院古典建筑教育体系—— “学院派”之后,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和
教学思想发展中,世界范围内有几所主要的教学团队进行了对建筑设计意义重
大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如以格罗皮乌斯为首的包豪斯体系、海杜克引领的
库伯联盟 “德州游侠”体系 ]和赫斯利开创的苏黎世高工体系 J。尤其是后两
收稿 日期:2013一o4—25
基金项 目:2012年和2013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项 目特色教育资源库项 目资助
作者简介:李春青 (1974一),女,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教育、历史城市与建
筑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lichunqing@bucea.edu.cn。
高等建筑教育 2013年第 22卷第4期
者,以对单纯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的批判,秉承现代建 把空间词 [与材料的自身属性、材料的使用方法、材
筑设计 “可教”的命题,回归现代建筑空间形式的基 料的构筑加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