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摘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用于多种教学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以编程应用为驱动,通过案例引入内容的教学方法。并且用基于AHP的教学效果评价算法对此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关键词:问题驱动;案例教学;AHP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160-03
Application and Discussion about the Teaching Reform on the C Language Programming
XU Ping1, GONG Li-hua2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271021, China; 2. Further Reeducation College,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271021, China)
Abstract: Case teaching, as a new approach,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teaching fields.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is kind of teaching approach, which is inspired by the programming and leads in the contents by specific cases in the course of C Language Programming and makes evaluation to the approach by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method on the basis of AHP algorithm.
Key words: question inspiration; Case Teaching; AHP algorithm
1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者必须通过大量的编程练习,在实践中掌握语言知识,培养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并逐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采用“点―线―面”的教学模式,即先介绍变量定义,再介绍指令的语法规则,最后例子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此,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新的教学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问题驱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案例教学法为哈佛商学院所采纳,被引用在工商管理教育中。经过近百年的积累和发展,案例教学法已成为西方国家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案例引入、案例学习、案例总结三个阶段。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编程应用为驱动,通过案例引入内容,重点讲解算法设计,并穿插介绍相关的语言知识。
2.1 案例引入
在讲C语言基本语法时,如果从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开始,学生觉得特别抽象,不好理解。而我们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引入案例,并给出程序源代码,让学生进行编辑并调试。
案例:求摄氏温度40℃对应的华氏温度。计算公式如下:
f=9c/5+32
式中:f表示华氏温度,c表示摄氏温度。
源程序:
/* 将摄氏温度转换为华氏温度 */
# include
int main(void)
{
int c, f;
c=40;
printf(c=%d, f=%d \n, c,f);
Return 0;
}
运行结果:c=40, f=104
2.2 案例学习
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在案例中使用了哪些数据?它们的类型是什么?
讲解相关知识:在C语言中,数据有常量和变量之分。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其值不能改变的量称为常量,其值可以改变的量称为变量。在案例中,整数40是常量,c和f是变量。
常量和变量都有类型,常量的类型通常由书写格式决定。例如,40是整型常量,40.12是实型常量。而变量的类型在定义时指定。
变量定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