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讲 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讲 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计划、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审计计划的编制;掌握审计重要性的概念、特征和计算方法;掌握审计风险的概念、构成。理解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审计重要性的概念、特征和计算方法以及审计风险的概念、构成;难点是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计算、分析和实际运用。
【教学方法与时间分配】
以课堂教学为主,预计4学时。
【教学过程】
一、审计计划的概念、作用
1、概念 是根据审计任务和具体情况拟订的具体审计工作步骤,由审计项目负责人以书面形式编制。
2、作用 协调审计人员的工作;利于降低审计成本(防止遗漏或重复);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为监督检查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提供依据。
对审计计划的补充、修订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对原计划的执行应避免机械、僵化。
二、审计计划的内容及编制
1、全面审计计划
包括:客户概况、审计目的与范围、重要性限额设定和风险评估、重要的审计领域和账户、审计工作日程和时间安排、审计人员的指派。
2、审计程序表(实施全面审计计划的具体计划 教材P117)
步骤
程序
执行人
日期
工作底稿索引
1
2
…
3、时间预算表(每一个审计程序的具体人数和时间安排 教材P117)
审计时间
审计项目
去年实际耗用时间
本年预算
去年实际耗用时间
本年实际与预算差异
差异说明
总时数
其中:
张×
李×
赵××
现 金
10
8
7
7
-1
应收账款
40
35
36
8
28
+1
……
…
…
…
…
…
…
总 计
三、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
要点:(1)重要性概念针对会计报表而言;(2)重要性概念必须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3)重要性水平判断和确定离不开特定的环境;(4)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说明:确定重要性水平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专业判断过程,审计人员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并结合审计经验可以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这些(环境)因素包括:相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企业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对内控及风险的评估、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表内项目的金额及波动幅度等。
四、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原因,重要性水平包括“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以及“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1、金额和性质的考虑
(1)金额大的错漏报比金额小的更重要。
(2)金额小的错漏报从性质方面考察也可能是重要的。例如以下错漏报:涉及舞弊、违法;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影响收益趋势;不期望出现的错漏报。
(3)小金额错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应对此充分关注。
2、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固定比率法:总资产或营业收入的0.5%~1%,净资产的1%,(税前)净利润的5%~10%(利润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5%)。
注意:净资产/总资产≈0.5,净利润/营业收入≈0.1
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不同时,应取最低者作为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变动比率法: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采用“金额累进,比率递减”的方法来计算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3、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各个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以单独确定各个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
五、重要性水平的应用
1、重要性水平在制定审计计划时的应用
重要性初步判断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必须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也称为“计划重要性”。该水平可能最终不同于审计结束阶段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往往需使用修正的重要性水平。
2、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施和终结阶段的应用
(1)确定并汇总各项目的实际错漏报
审计人员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错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已发现错漏报是指通过对账户或交易实施实质性测试所确认的未调整错漏报;推断的错漏报是指通过审计抽样或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所估计的未调整错漏报。
(2)确定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
有如下情况之一时,应使用修正的重要性水平。被审单位出现影响审计人员重要性水平判断的重要事项(有时编制计划在会计期间结束前,计划日到外勤工作结束日之间发生的重大变动事项对审计重要性判断产生影响,必要时调整计划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发现计划重要性水平存在重大偏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