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收藏圆明园――对话收藏家罗嘉罗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他在收藏圆明园――对话收藏家罗嘉罗嘉 罗嘉(五方居士),著名收藏家,列“中国十大古玩人物”。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亚洲鼻烟壶协会会员,藏龙网明清瓷器版版主,北京源浩艺术博物馆特约讲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广告学系,曾执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数字技术与艺术研究中心,多次向国内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1999年,向北京五塔寺石刻博物馆捐赠圆明园遗失石刻50余件
2009年,参加首届中外名人鼻烟壶邀请展
2010年,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曼妙生花――中国瓷鼻烟壶精粹》(上、中、下)限量
版明信片,亮相世博会
2011年,接受东方早报、中国古玩网、收藏天下、腾讯网等多家媒体采访
2012年10月,《灵泉斋藏重要宫廷瓷器》一书完成,并被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法国吉
美博物馆等海外机构收藏
2012年11月,当选“中国十大古玩人物”
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至今仍是一道历史谜题
这些圆明园的文物除了在大英博物馆、枫丹白露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以外,还有谁在收藏呢?简单而言,以前在外国人手里,今天在中国人家中
第一次认识这位收藏圆明园的人,是在新浪微博上,他的网名叫“五方居士”。其藏品之丰、质量之精、涉及之广,令人咋舌。2 012年末的一个大雪天,记者来到“灵泉斋”,“五方居士”罗嘉先生接受了我的采访
罗嘉收藏的圆明园文物中,最重要的一件当属雍正时期“圆明园印玺”。据统计,目前已知圆明园印章在全世界范围内仅存三枚,而且每方都不相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枚;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一枚;再有就是 “圆明园牛角冻狮钮印玺”这 一枚了,为罗嘉收藏。相比较前面两枚博物馆的馆藏品,罗嘉所藏这枚印玺最为精美,这是他当年在法国购入的
罗嘉还有一件藏品,也备受海内外文博界关注,那就是著名的“御制青花龙纹太平有象台瓶”。这是雍正二年烧制的。档案记载:“照嘉窑太平有象双耳台瓶木样成对烧些来,不必落款,配座子,落不必太高,交圆明园后殿陈设。钦此。”此器原为雍正皇帝特别谕令景德镇御窑厂为圆明园烧造的陈设器,原样本参照了“明嘉靖青花龙纹台瓶”。但仿古的同时又有创新,并听取了外国传教士的意见,造型略带欧式风格,这与雍正皇帝经常在圆明园召见外国使节有关,意义非凡
常人眼中的大藏家至少都是年过半百的,但刚过而立之年的罗嘉为何会收到令人羡慕的精品?其实,罗嘉对圆明园的收藏,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北大读书时,罗嘉平时一有空闲,就爱去圆明园溜达,去多了,那些欧式风格残缺的石柱在他脑海里也扎下了根。后来罗嘉发现,北大校园里也有很多圆明园风格的石雕,比如北大西门外的石狮、主楼外的麒麟、未名湖畔的诗碑、办公楼前的华表等,都是圆明园的文物。毕业后,他平时逛胡同,走街串巷时,也会特别留意哪里还有散落的圆明园建筑残件。随后三年,他收集整理了50余块圆明园残石。2001年,罗嘉和文博泰斗史树青先生结识了,史老劝他把这些石头捐了。罗嘉起初还有点舍不得。在常人眼里,这些可能只是一块块残石,殊不知,穿越这断壁残垣后,就能看清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在罗嘉心里也有着特殊的情结。可一想确实没地方放,罗嘉就一块没留地全捐献给了五塔寺石刻博物馆
18 6 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后,在园内所拥有的4 0个景中,还剩余13处。同治十二年,清廷调查后发现圆明园尚存13处景观,比如方壶胜景、蓬岛瑶台。由于这些景观都是建在水中的,英国人当时没有船,因而它们侥幸没有被火烧掉,有些建筑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圆明园的中国园林部分并未成为一片废墟
然而,这场由英法联军一手造成的劫掠和焚烧,确实是圆明园这座世界名园蒙难的开始。随后,那些清朝驻守北京西郊的败兵游勇和地痞流氓,都趁慈禧以及清廷撤出北京的混乱之机,进入圆明园景区,大量砍伐古树盗卖,有的甚至烧成木炭,拿到市场上去卖。与此同时,圆明园残余的家具、陈设等也被大量洗劫,那些幸存的园中建筑物也开始被陆续拆毁。清王朝覆灭后,一些军阀、官僚、政客乘机对圆明园景区内的精美建筑石料巧取豪夺,民间也有人肆意取用圆明园的石料。据载,当时的军阀王怀庆曾把圆明园中的一些石料拉走,用于修建自己的达园。位于辽宁抚顺的张作霖陵墓也用了不少圆明园内的东西。所以,圆明园遗失的文物不光国外有,国内其实也有。如果能掌握更多关于圆明园历史信息的话,分辨出这些文物并不是太难的事
有了这条线索后,罗嘉又先后查阅了《清宫瓷器档案》、《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以及国家第一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并在国外国内不遗余力地展开整理与收藏
原圆明园公园管理处主任魏怀中曾谈到,圆明园的建筑已不复存在,然而遗址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将世代流传。作为圆明园历史文化的载体,圆明园文物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历史沧桑,会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