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儿科消化性溃疡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利用胃镜进行粘膜望诊,进一步延伸了中医望诊的深度和广度,可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些客观指标,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食道、胃、十二指肠疾病,提高临床疗效打下一定的基础。 5.急性期以粘膜辨证为依据,采用清热利湿、行气化瘀之法治疗,使患儿临床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待溃疡趋向愈合之后,再结合脾胃虚寒之本证,给予健脾益气调中之药,培本以防溃疡复发,可取得较好疗效。 6.儿童以脾胃虚寒和肝胃郁热型多见 。 参考文献 ①江育仁主编.《中医儿科学》五版教材 ②张梓荆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③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第六版教材 ④罗笑容、许尤佳主编.《中医儿科疾病证治》 十一、复习提纲: ①简述本病定义及发病情况。 ②简述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③简述本病的诊断要点。 ④描述本病中西医治疗要点。 ⑤简述本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⑥试述本病临床功能检查方法及意义。 消化性溃疡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许尤佳 教学目的: 了解本病的范畴及临床流行病学情况。 熟悉本病病因病理及临床功能检查方法及意义 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及病中医辨证论治要点及西医治疗要点。 教学重点:本病的诊断要点及病中医辨证论治要点及西医治疗要点。 教学难点:对发病机理的理解。 一、概述 定义:消化性溃疡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和粘膜下较深层的组织缺损 临床特征:绝大多数表现有不规律的上腹部隐痛,且易出现便血和呕血。 发病情况:新生儿和年长儿多见 流行病学情况:男多于女;南方多于北方;城市多于农村 属于中医 “胃脘痛” “腹痛” “血证” 范 畴 二、中医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 2.乳食伤胃 3.肝气犯胃 4.脾胃虚寒 胃失和降,气机不利 不通则痛 三、西医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 病因——“天平学说”(发病机理) 黏膜攻击因子加强 防御因子被消弱 A.攻击因子 胃酸-胃蛋白酶:壁细胞、三种兴奋性受体(即胃泌素受体、乙酰胆碱受体和组织胺受体 ) 幽门螺旋杆菌(HP):重要致病因素 ,4个致病机理 胃泌素: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 精神因素:胃液的分泌受情绪和生物反馈控制的影响 B.防御因子 粘液-粘膜屏障: 粘膜血流和上皮更新 : 前列腺素 : 其他保护因子:如生长抑素、表皮生长因子 C.其他病因 遗传因素: 其他易并发溃疡的疾病:如肝硬化 食物与不良生活习惯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与体征 1.新生儿期:急性起病,出血、穿孔 ,X线膈下游离气体。无腹肌强直表现。 2.婴儿期:呕吐、生长停滞、胃肠道出血和溃疡穿孔,不如新生儿期急骤。 3.幼儿期:上腹部不适、模糊持久的饱胀、隐痛、沉闷感觉,但常因定位不准确而指点脐部或全腹。 4.儿童少年期:周期性发作的上腹钝痛;胃溃疡饭后痛,十二指肠溃疡饥饿时痛。 (二)常见并发症 1.出血:呕血和黑便,严重者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2.穿孔:突发剧烈腹痛,持续而加剧,腹呈板样僵直,有压痛和反跳痛 3.幽门梗阻:上腹胀满不适,疼痛于餐后加重,小儿以呕吐为主要表现 五、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X线钡餐检查:胃、肠壁见龛影。 2.内镜检查:见粘膜,直视溃疡的自然形态。检出率80%左右。 3.胃液分析:与健康人重叠,价值不大。 4.幽门螺旋菌检查:常规检查。 5.粪隐血试验:素食3天后检查,阳性提示活动。 六、诊断要点 1.主症:突发或复发中上腹部闷胀或疼痛,大多无规律,可有嗳气,恶心呕吐,痛时疲倦乏力等,儿童表现一般不典型,有的在初诊时已出现呕血、黑粪或穿孔。 2.体征:中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无阳性体征,出血及穿孔则可出现面色苍白、休克及腹膜刺激征。 3.辅助检查 1.胃肠钡餐检查 :出血及穿孔急性期不宜检。 2.纤维胃镜:可做止血治疗。 3.大便潜血检查 4.腹部X线透视:膈下游离气体。 七、鉴别诊断 1.复发性腹痛: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胃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