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滨水地段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优化研究--以忠县水坪组团城市设计为例的开题报告.docx
三峡库区滨水地段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优化研究--以忠县水坪组团城市设计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区地形特殊,资源丰富,不仅是水资源的重要储蓄区,还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景点。随着库区周边城市的迅速发展,库区所拥有的资源和潜力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然而,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针对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工作。其中,三峡库区的滨水地段成为了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点之一。
忠县水坪组团是三峡库区一个重要的滨水地段,该区域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生活区域。因此,研究忠县水坪组团的滨水地段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优化对于探讨三峡库区滨水地段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忠县水坪组团滨水地段的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从而探讨滨水地段的开发利用模式和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为三峡库区滨水地段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将以忠县水坪组团为例,从滨水地段的开发强度和空间形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开发强度评价。采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提出的三个指标:城镇用地率、公共绿地比例和公共设施配套率,对水坪组团的开发强度进行评价。
2.空间形态研究。通过对水坪组团的规划文本和卫星影像进行分析,探讨水坪组团内部和滨水地段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点。
3.优化策略探讨。结合水坪组团的特点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滨水地段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的优化策略。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论文结构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等;
第二部分为忠县水坪组团的情况介绍,包括水坪组团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口等情况介绍;
第三部分为水坪组团的滨水地段开发强度评价,探讨水坪组团的城镇用地率、公共绿地比例和公共设施配套率等指标;
第四部分为水坪组团的空间形态研究,分析水坪组团内部和滨水地段的空间形态及布局特点;
第五部分为优化策略探讨,结合水坪组团的问题和特点,提出滨水地段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的优化策略;
最后,第六部分为总结和展望,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