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气体的制取、除杂和干燥.doc

发布:2019-03-12约7.14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初中气体制取的知识 (一):原料的选择的依据 原料选择考虑的因素:成本低廉、反应速率适中、操作简单方便、气体纯净、对环境无污染…… (二):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 1:发生装置的选择的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固体反应、固体和液体反应、液体和液体反应)和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2: 加热固体或固体混合物来制气体的发生装置 如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 所需的仪器有:试管、导气管、铁架台(带有铁夹),酒精灯、单孔胶塞 3:固体和液体或液体和液体不加热来制气体的发生装置 (1):所需的仪器有:试管、导气管、铁架台(带有铁夹),单孔胶塞(试管可以用锥形瓶或广口瓶来代替,但此时没有铁架台(带有铁夹)) 该类型装置的优点:装置简单,操作简单,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 (2):该类型装置的优点:能控制生成气体的量,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 所需的仪器有:锥形瓶(或试管和铁架台(带有铁夹)或广口瓶)、导气管、双孔胶塞、 长颈漏斗 (3)该类型装置的优点:能控制反应的快慢,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 所需的仪器有:锥形瓶(或试管和铁架台(带有铁夹)或广口瓶)、导气管、双孔胶塞、分液漏斗 (4):该类型装置的优点: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该类型装置须满足的条件 ①:常温下进行,不需加热 ②:块状或颗粒状固体与液体反应 ③:反应速度平稳,不能太快。 该类型装置主要分两种情况 ①:固体不动,通过开关的关闭来控制液面的升降,使固 液接触或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②液体不动,通过控制固体的升降,使固液接触或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5):该类型装置的优点:使分液漏斗与烧瓶内气压相同,保证漏斗中液体顺利流出 (三):选择收集方法的依据 1:选择收集方法的依据:气体的密度,气体的溶解性,气体的化学性质 2:用排水法收集的依据: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所需的仪器有:集气瓶、导气管(注意导气管的形状 ),玻璃片,水槽 所需的仪器有:集气瓶、导气管、集气瓶、双孔胶塞 气体从b端通入(水短) 3:用排空气法收集的依据:气体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而且还不和空气中的成分 反应 (1):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的一种比较方法 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时,则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时,则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依据:密度比空气的大,而且还不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所需的仪器有:集气瓶、导气管(注意导气管的形状 ),玻璃片,水槽 所需的仪器有:集气瓶、导气管、集气瓶、双孔胶塞 气体从a端通入(大长) (3):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依据:密度比空气的小,而且还不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所需的仪器有:集气瓶、导气管(注意导气管的形状 ),玻璃片 所需的仪器有:集气瓶、导气管、集气瓶、双孔胶塞 气体从b端通入(小短) (4):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 氧 气:排水法(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和向上排空气法 二 氧 化 碳: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其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氢气和甲烷: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 一氧化碳和氮气:排水法,一般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氨 气:向下排空气法 (四):放法 氧气、二氧化碳等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气体,正放在水平的桌面上 氢气、甲烷等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的气体,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 (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 1:氧气的验满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 2: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燃着的木条是否熄灭 3:利用下图装置收集气体时,收集满的标志是: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六):装置气密性的检验 1:单孔胶塞组装的气体制取装置的气密性的检验方法 (1):连好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插入水里,用手紧握(必要时可双手紧握)试管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微热,如果水中的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或松开手,水在导管里形成了一段水柱,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见下图示。 ? (2):另一种气密性检验的方法,如下图所示。具体操作是这样的:连好仪器,向乙管中注入适的水, 使得乙管的液面高于甲管的液面。静置片刻后,若液面保持不变则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 ? ? ? ? 2:双孔胶塞组装的气体制取装置的气密性的检验方法 (1)关闭活塞K,向其中加入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若漏斗颈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 (2)连好仪器,向其中加入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当缓慢向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