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打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doc

发布:2017-08-25约1.7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季风气候(以亚洲为例)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刘若阳 教学课题 季风气候(以亚洲为例)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节用热力环流分析出“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主要阐述了海陆分布的影响,使气压带、风带破坏成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冬、夏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并以此形成了不同的季风气候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获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基本知识;并据此分析得出北半球海陆冬夏气压中心 2. 说明北半球冬、夏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在理解气压带、风带性质的基础上,说出其对气候的影响 3.懂得分析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亚洲气候产生的影响并说出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 (二)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世界简图,并指导学生读图,得出不同季节南北半球的气压带的分布特点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原因和名称。 2. 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根据等压线图画出东亚和南亚的风向,根据风向来判定风的性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加以分析,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季风的性质和季风气候的形成 教学难点 亚洲(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板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小组合作、辩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新课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内容中,我们在大陆西岸,由于气压带和风带而形成了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而大陆东岸的情形又是如何呢?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习的海陆风,白天和夜晚海洋和陆地分别形成什么样的环流? 结合上节课所学的海陆风示意图进行讲解,引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再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进行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空气环流的影响 过渡:那好,我们就这幅图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将这里的陆地扩大,扩大到我们所在的亚欧大陆,而同样将海洋扩大到我们面临的海洋太平洋,白天改为夏季,夜晚改为冬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讲授新课 1.画出简图,让学生口述复习陆地和海洋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冬夏海陆上各形成什么气压中心,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回答。 过渡:我们知道了在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了低压,冬季形成了高压,我们能不能分别做出冬夏季东亚南亚各吹什么风呢,这些风又是什么性质呢,在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控制下,各形成了什么气候类型? 探究一:根据亚洲大陆上的气压状况分别作出冬季和夏季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风向。 探究二: 根据东亚,南亚冬,夏季风的风向,分析季风的性质。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源地 风向 成因 性质 分布范围 探究三:热带季风气候是在南亚季风控制下形成,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是在东亚季风控制下形成,根据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性质分析三种季风气候的特点 气候类型 位置 成因 特点 分布 热带季风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 气候 学生思考、上台画图 运用所学的知识,看图、思考、回答问题 探 究 活 动 复习旧知识,联系学生生活的体验,发现生活中的地理 从简单开始,学生逐渐理解应用 增强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学以致用,分析风的性质,气候的特点 布置作业 一、读回答下列各题: 1.在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季风图的是 图。判断理由是 2.图中箭头表示季风,它主要是由于_________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该地季风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还与___________有关。 3.受B季风的影响,上海的气候特征是 。 4.季风气候为当地人们提供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其优越性的突出表现是___________. 板 书 设 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