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4章血液循环-0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13年09月27日~10月11日
课程名称 生理学 年级 2012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麻醉学,本科 授课教师 张秀娟 职称 副教授 课型(大、小) 大班理论 学时 7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朱大年,王庭槐主编,《生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心脏的泵血过程。
2. 掌握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
3. 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 掌握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5. 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6. 熟悉心动周期
7. 熟悉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8. 熟悉心肌的生理特性。
9. 了解心房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了解心音。
10.了解心脏做功的测定;了解心功能评价。
11.了解心电图的基本形成原理;心电图导联方式。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3.0学时
第二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4.0学时
教学方法:使用课件进行课堂讲授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
(2)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3)减慢射血期(period of slow ejection)
2.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
(2)快速充盈期(period of rapid filling)
(3)减慢充盈期(period of slow filling)
3. 心房收缩期
(三)心房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
1.心房的初级泵作用
2.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的变化
(四)心音的产生
1. 第一心音:特点、成分、意义
2. 第二心音:特点、成分、意义
二、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
(一)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ejection fraction)
2.每分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和心指数(cardiac index)
(二)心脏做功的测定
1.每博功(stroke work)
2.每分功(minute work)
120分钟
(5分钟)
简单介绍血液循环的功能。
设问:血液为何能按一定方向流动?
(35分钟) 重点内容
利用图示讲解心动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以左心室为例,利用图示和动画演示讲解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的压力、瓣膜开关、血流方向和心腔容积的变化。
利用线条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阶段,心腔房室压力的变化,瓣膜开闭的情况,以及血流的变化。
列表总结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容积、压力、瓣膜开关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5. 利用教材配图简单介绍心房内压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
6. 解释概念,从音调、持续时间、听诊部位等方面鉴别两种心音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心音听诊的临床意义。
(20分钟)
1. 介绍基本概念和正常值。
2. 举例介绍心输出量因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不同时的改变及生理意义。(女性、青春期、麻醉、剧烈运动等)
3. 以高血压为例说明心脏做功量和心肌耗氧量的关系。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三、心泵功能的储备(熟悉)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的概念
1. 搏出量储备
2. 心率储备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 (preload)
1. 心室肌的前负荷: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2. 心肌异常自身调节
(1)心室功能曲线与心定律
骨骼肌:接近最适初长度
心肌:有初长度储备,能抵抗过度
延伸
异长调节(heterometric regulation)
生理意义:对搏出量的精细调节
(2)正常心室肌的抗过度延伸特性
(3)影响前负荷的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
充盈时间、充盈速度(压力差)、
心包内压、心室顺应性
2. 射血后心室内的剩余血量
(二)心肌收缩的后负荷(afterload)
指大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升高时对心脏泵血功能
的影响
(三)心肌收缩能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能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
等长调节(homometric regulation)
(四)心率(heart rate)
五、心功能评价
(一)从心室压力变化评价心功能
(二)从心室容积变化评价心功能
(10分钟)简单介绍。
1. 介绍心力贮备的概念和心力贮备被动用时的表现。
2. 结合生活实例举例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及心衰患者心力储备的情况。
(40分钟) 难点内容
1.引导分析影响泵功能的单纯机械因素,并与心肌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