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与本土化:中国城镇化发展若干视角与对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分院院长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2013.1.14 规律:十年,一个工业化周期 十年一个轮回,完成一轮工业化进程 10年 ~10年 10年 周期相关: 大:产业周期:10年 中:园区转型周期:10年(苏州工业园区1994-2003) 小:企业生命周期:10年 一个工业化周期的完成,不代表工业化的结束,而是寻求新一轮质的提升的开始 小结:新一轮周期结束后,大规模的腾笼换鸟不可取,而应当更注重转型提升 江苏:三个周期,三轮提质 80年代:乡镇企业带动的工业化发展 90年代:外资企业带来的工业化发展 00年代:创新带动的新型工业化发展 每一个周期: 寻找新的工业化动力,不断提升工业化品质。 2010年,江苏工业比重仍占45%左右,制造业仍然是经济的重要主导 乡镇企业时期 外资企业时期 自主创新时期 四、本土化现象与县城发展研究 两种理论 一是以倡导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为主导的“新地区主义”,伴随着权力下放到一个地区级规模,而这个规模是对经济实施政策干预的最佳规模(Crouch and Marquand,1989),夏弗(Scharpf)认为较小规模的行政单位能够完全了解自身的能力与不足,从而能够制定可行且有效的政策选择。Stohr(1990)把本土模型定义为“从底层开始的发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持类似观点还有张五常,他在《中国经济制度》中认为中国经济的奇迹在于承包制,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放权到县一级行政单位,而县是彼此独立的、又相互竞争的。 另外,本土化与“草根”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强烈的共鸣(Haughton and Counsell,2004;Morgan,2004),草根式发展有着很强的灵活性与调适能力,不是简单依赖固有的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而是创建本地化的竞争优势以及经济活动集群的可能性(Poter,2000)。 本土城镇化是相对“异地城镇化”而言,指主要依托本地人口实现城镇化的过程。 主要发生“外来人口少”,“人口外流多”特征明显的地区。 长三角:皖西北、苏北、浙西南等。 1)县城人口比例增长 案例:湖北城镇化战略 县城人口增速在省内各级城市中最高。1999-2009年,县级城市城市人口增长287.7万人,占同期省内人口增长总量的50.4%,年均增速4.4%。 教育、服务等生活因素在县级城市人口集聚中的作用相对突出。 湖北各级城镇占全省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案例:安徽省域城镇体系 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快速上升; 县城城镇人口比重在上升 2)县城消费能力增强 住房销售面积增长 县城用电量增长 GDP总量与社会零售品总额增速(05-10) 城镇人口的县城集中,促进了县城基本消费的增长。 长三角消费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是安徽及苏北地区,但消费增长与GDP增长并不完全对应。这是因为消费增长的原因有可能是这些地区外出打工人口带回的资金促进了当地的消费发展,并不直接转化为当地的GDP 基本消费表现为: 商品零售额 教育与医疗等 安徽及苏北地区 基本消费增长较快 安徽省2005年及2010年中学生在校人数统计 县城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明显优于镇村,能够吸引镇、村人口集聚 从2005-2010年中小学生的在校生人数变化来看,安徽省城市在校人数变化不大,农村在校人数减少明显,而县镇有一定增加,说明更多学生转移到了县镇中 教育趋势:小学进镇 中学进县 教育对城镇化的意义: 1.家长进城陪读,增加常住人口 2.城镇入学及就业,培育城镇化意识 3.弥补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城镇化质量 3)县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 基于本土模型角度:县城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生活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为主导; 进可攻退可守,兼顾城与乡,兼顾工业与农业的发展; 着眼于下一代城镇化,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多种类型的城镇化,是一种城镇化快于工业化的现象; 位于边缘地区县城 特征:外出打工动力强 异地城镇化+本土城镇化 以本地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路径: 1)鼓励异地城镇化 2)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基本公共设施,吸引异地收入的本土消费,加速本土城镇化 3)适当县城的人口回流,以及回乡创业 皖西北 皖东北 皖西 苏北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县城经济比重下降 县城发展路径: (1)“链接县城”:介于本土化与区域化模式之间的合理解决方案 空间的链接:武汉1+8的启示。 经济的链接:北川发展的启示。 人口的链接:合理的流动来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提升人口红利的质量。 (2)特色化方向发展 主导方向明确地区:向某个核心区人口流动占60%以上,比第二流向大2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