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大堤加固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转变的三个阶段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淮河研-』宠镰j第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淮北大堤加固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转变的三个阶段
潘邦祥*
(安徽省淮北大堤建设管理局 淮北 233000)
摘 要 淮北大堤是淮北平原的防洪屏障,是淮河流域最重要的防洪工程之~,为一级堤防。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淮北大堤经过复堤加固、除险加固、集中加固三个阶段的修建工作,使淮
河干流防洪体系不断完善、防洪标准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由最初的地方政府负责转变为
项目法人负责制,有机地将建设和管理相结合,基本建设程序、施工管理等方面不断得到提高,总
结出许多经验和教训I。
关键词大堤加固管理经验
一、工 程概况
淮北大堤由淮河左堤、颍河左堤、西淝河左堤、涡河左右堤等组成,堤线全长700多km,是
淮北平原防洪的关键性工程,保护着67万hm2耕地、800多万人口、大型煤矿和电厂以及京沪、
京九铁路等能源交通基地,对淮北平原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保
证淮北大堤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对其进行过多次加固处理,使淮北大堤的防洪能力由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现在的约40年一遇,最终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
后将达到抵御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根据加固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在不同时期的形式和特点,可
将其分为复堤、除险、集中加固三个阶段。
二、复堤加固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北大堤堤身矮小,堤顶最宽的为3m,堤线低矮弯曲不封闭,未形
成完整的防洪体系,防御洪水的能力很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
的决定》,确立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防洪工程进行了统一规划。1951年,毛泽东提出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将淮北大堤加固工程第一次推向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淮
北大堤复堤加固工程基本上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主要是通过发动当地民工和军队,实行军民
共建。沿淮专区、市、县几十万农民、工人、解放军参加了治淮工程建设,主要工作内容为堤线局
部改线、退建、延伸、封闭,培修堤身,加大堤防断面,以及开辟行蓄洪区等整治工作,使淮北大
堤形成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1954年,淮河发生了流域性大水,淮北大堤漫决、溃决成灾,损失
严重,汛后淮北大堤按修正后的设计标准进行了全面的复堤加固,并增建了西淝河左堤作为内隔
堤。“75·8”大水,淮北大堤多处出现险情,汛后再次进行了全线培修加固。
经过多年分期加固,部分堤段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当时水文资料系列较短,治水经验不足,整
个复堤加固基本属于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施工队素质参差不齐,施工管理经
*潘邦祥,安徽省淮北大堤建设管理局,工程师。
306
管理篇Fi司
验不足,都是通过人工挑抬、人工夯实的“人海战”式原始修筑方法来实现的,多处堤身断面不
足,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工程质量也难以保证。筑堤取土也存在较大随意性:
一是冻土和不合格土质上堤,造成压实度小,同时压实工艺落后,易产生堤身疏松带、均匀性差等
现象,对堤身防渗性有影响;二是就近取土,致使背水侧堤脚附近遗留较多取土深塘,对大堤堤基
渗透稳定、堤防防洪安全形成了新的隐患;三是堤圈上建筑物老化失修,对大堤的稳定和安全构成
严重威胁。
三、除险加固阶段
1982年大水中,淮北大堤多处出现渗水、管涌、滑坡等险情,淮北平原大面积洪涝成灾。
1983年,淮北大堤除险加固工程被列入国家重点基建项目,对黑牛嘴、沙家洼等重点险段进行应
急性除险加固。当时受资金限制,只能针对险情十分突出的险段进行加固,不究其原因,不能根
治,仍存隐患。管理上针对当时工程范围广、战线长、单项工程多等特点,以河道管理部门为主成
立省、县(区)两级“淮北大堤除险加固工程指挥部”。省指挥部为一级法人,负责整个加固工程
建设管理的全面工作,县指挥部为二级法人,负责本县范围内加固工程的实施管理,并依靠地方政
府解决青苗补偿、拆迁、征地等问题。
省指挥部在保证工程规模、标准质量、工期和总投资的前提下,在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