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论文主要分析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先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沪市主板A股2013至2015年这三年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运用了相关性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指标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受股权制衡度,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监事会规模这三个变量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上市公司 治理结构 经营绩效
一、绪论
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为妥善安排公司监督机制与控制权,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公司经营目标为价值最大化,并为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公司理论的核心内容。为此看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对于公司还是国家很有必要并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相关理论概述
本文将治理结构定义为狭义的治理结构是基于便于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公司制结构作为职责和权利的制度安排包括了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也可说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管人员职责以及功能的机构组织。经营绩效则包括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这两个方面。公司的经营效益水平由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等这些方面来表现。公司的经营者业绩由经营者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所作出的贡献来体现。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大股东就会竭力经营公司,增加公司的收入并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从而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所获得的现金收益也会相应的较低,所有权意识和责任自然淡薄,此时的公司就像是一盘散沙,无人能真正的领导公司,长此下去,公司的经营绩效定会迅速下降。
(二)股权制衡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大时,就会出现一股独大和一方绝对话语权的局面,这时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就难以避免,公司的经营就变成了谋取某些大股东利益的工具,而不会去考虑全体股东利益如何实现最大化。但是当其他制衡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相上下时,就能有效监督与制衡第一大股东,从而确保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当所有的马车都齐头并进的时候,公司的经营绩效势必会提高。
(三)独立董事比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在公司中独立董事作为最公司日常事务独立判断的董事,其具有的性质是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和公司重要的业务和专业没有联系的性质。独立董事的确立,改变了董事会成员的利益结构,弥补了完全由董事单位推荐或委派懂事的差距,同时也有利于董事会正确抉择,真正的发挥经营监督职能,从事使得工资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可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可维护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也能够促进公司的整体发展。
(四)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长对外担任公司法人代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董事长无力掌管公司的各项事宜,此时需要聘请专业的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外部人员作为企业的经理层来负责管理公司经营业务,董事们则监督并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相反,如果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监督的意义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会导致内部人员控制董事会,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形同虚设,公司经理为了自身利益会采取不利于公司价值实现最大化的手段,从而导致了其他股东的利益严重受损,公司经营绩效必然严重下降。
(五)监事会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会设置监事会,来负责监督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以及对董事和经理人员违反行为批评指正。董事和经理人员的行为被监督,职工们自身的利益就将得到维护。职工代表担任监事会职位越多,监督的效果越有效,公司的经营绩效越会提高。
(六)高管人员激励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高额的薪酬激励、奖金激励和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对高管人员的激励三种主要方式。在长期激励方式的选择上,股权激励是最佳的方式。在股权激励的方式下,高管人员将产生“所有权”意识,会把如何实现自身的利益与公司长期经营绩效的好坏紧紧地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同时也会更加专注如何完善公司的治理,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江苏省沪市主板A股2013至2015年这三年的59家上市公司177个样本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二)研究假设
本节提出的以下实证研究假设,建立在上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