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元素和元素符号》说课稿.doc

发布:2017-11-16约4.6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元素和元素符号》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 元素和元素符号。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定位分析: 在学习化学以来,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的分子模型、化学式,并模糊意识到每一类原子称之为元素;在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中,学生从“碳12原子”初步意识到原子是分种类的;再者,学生通过生物学科及生活经验也经常接触到元素这一名称和一些元素符号。因此,本节教材就从几种元素的同位素入手引导学生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就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易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并为下一节化学式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 二、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及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比较、归纳、分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完成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一 :通过几类原子同位素的观察、比较与归纳,建立起元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二 :通过排列“元素扑克牌”的活动,明确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2、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以两大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轴,指导学生一是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二是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及卡片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概念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抽象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和转化思想的形成。 4、教学用品: 多媒体投影、学生自制“元素纸牌”、磁铁、铁订、菠菜等。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 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__元素和__元素组成。 2、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__数一定不同。 3、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__数+__数 (为下面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疑:相对原子质量中的“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还有没有别的碳原子? (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求知欲。学生带着问题自然的进入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探究元素的概念。) (三)讲授新课 研究性学习活动一: 投影:介绍几种原子 碳 质子数6,中子数6 原 质子数6,中子数7 子 质子数6,中子数8 氧 质子数8,中子数8 原 质子数8,中子数9 子 质子数8,中子数10 设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设计理念: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每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教师顺势打出下一张投影: 碳 质子数6,中子数6 原 质子数6,中子数7 碳元素 子 质子数6,中子数8 氧 质子数8,中子数8 原 质子数8,中子数9 氧元素 子 质子数8,中子数10 讨论: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做元素吗? 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以归纳的方式初步形成对元素的认识,意识到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 (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教师归纳并投影: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核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通过下划线的形式使学生注意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 在学生初步认识元素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以下三个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元素、理解概念。 (设计理念:此时提出问题,正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与系统,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有水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2、观察投影动画,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 (动画演示电解水的过程) 3、观察教材67页彩图了解地壳中各元素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