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呼吸内科研究所 钱桂生 1967年Ashbaugh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Adult) ? ARDS的命名、定义逐渐规范 ?发病机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提出了ALI/ARDS诊断标准 ?积累了治疗经验和措施 ?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下降趋势 命名与定义 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肺挫伤(Pulmonary contusion) 湿肺(Wet lung) 湿肺综合征(Wet lung syndrome) 肺水肿 越南战争 休克肺(Shock lung) Da Nang肺(Da Nang Iung) ARDS的原发病100多种 命名上的混乱。30多个ARDS的同义词(Synonym) 命名上混乱,定义不统一,影响了各国之间对ARDS的共识 各国报道的ARDS发病率差异非常悬殊 1967年Ashbaugh等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adult) 新生儿或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nfantil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RDS)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失控炎症反应的引发MODS 强调了ARDS的本质是炎症 1991年ACCP与SCCM提出了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 1994年美、欧ARDS联合委员会(AECC)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将“A”的含义由“Adult”(成人)改为 “Acute”(急性) 病理生理改变 肺顺应性降低 肺内分流增加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临床表现 顽固性低氧血症 呼吸频数 呼吸窘迫 胸部X线:双肺弥漫性浸润影 后期多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ARDS的病死率较高 1967年Ashbaugh等12例ARDS病人中死亡7例,病死率为53.8% 70年代以前 90%左右 80年代 60%左右 Hudson等报告大约在1989年开始降低 1994年 30~40% 94年~1998年 30~40% Krafft等对102个临床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后认为,目前病死率并无显著降低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1991年4月1日~2001年3月3日 ALI/ARDS 614例 41.86% ALI 293例 27.99% ARDS 321例 54.52% 病死率与病因和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脓毒综合症引起的ARDS较其它原因 如创伤、胃内容物误吸的病死率高 增加ALI/ARDS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肝功能不全/肝硬化 年龄(>65岁) 器官移植 发生ARDS前机械通气时间长短 氧合指数 肺损伤 ARDS主要死因多器官功能衰竭 1992年AECC将ALI/ARDS的病因分为直接肺损伤和间接肺损伤 直接肺损伤因素:严重肺部感染、胃内容物吸入、肺或胸部挫伤、吸入有毒气体、淹溺,氧中毒等 间接肺损伤因素:脓毒症(sepsis)、SIRS、休克、严重的非胸部创伤、重症胰腺炎、大量输血(液)、药物过量、体外循环、DIC等 1998年将ARDS分为 肺内源性ARDS(ARDSP) 肺炎为代表的一类肺部疾病 肺组织存在明显的实变,PEEP 治疗效果差 肺外源性ARDS(ARDSexp) 由创伤和腹腔病变所引起的脓毒血症等肺外疾病所致 肺泡以水肿和萎陷表现为主,可交替开放和关闭,应用 PEEP治疗效果较好?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614例ALI/ARDS病人临床资料 导致直接肺损伤的首要原因为肺部感染(70.40%) 导致间接肺损伤的首要原因为全身性感染(25.78%) 感染是ARDS发病的危险因素 合理应用抗生素,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可降低ARDS的发病率 ARDS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ARDS诊断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