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总 论
中国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1
前言
从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到“三个转
变”和“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等一系列迹象无不表明,中国开始进入环境与发展的
战略转型期。这种转型期的到来不是突发的和偶然的,而是中国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
关系从矛盾冲突开始走向协调与融合的历史趋势和必然规律,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
鲜明的特征。战略转型不是现实转折,转型只是环境与发展这两个矛盾的对立面,其相对地
位、相互关系在战略层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和方向性的变化,此弱彼强、此消彼长的状态将要
发生变化,当然,要实现实际转型,仍面临许多制度和技术挑战。从战略转型到现实转型无
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由于中国之大、发展差异之巨,现实转型不会
在中国所有的地区同时出现。
其实,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不是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只是各国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
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日本就曾发生了类似的转型。当“公害事件”使支持环境与经济同等
重要或环境优先的人数在 1970 年第一次超过反对的人数的时候,当公众选择使执政党国会
席位及其市长人数急剧下降的时候,日本在 1970 年召开了“公害国会”,一次颁布了 14 部
公害防止法律[1] ,日本的污染防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后,在
2000 年,日本又确立了建设循环型社会元年,类似的战略转型再次出现,并呈现螺旋式上
升。在欧洲,两次能源危机、酸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绿党参政等一系列事件,同样
使德国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或 80 年代初在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出现了重大转
变。
因此,在中国刚刚出现的这一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刻,只要意识到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
的幸临,把握转型的趋势和规律,认识推动转型面临的挑战,认真研究对策,就抓住了中国
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环境保护就可以突破多年形成的锁定状态,获得历
史性的进展。中国的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对中国和全球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既需要中国自
1
己的艰苦努力,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一、 中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历史演进
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内涵丰富,包括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与全球
化等关系。中国正在出现的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是由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关
系内部逐步发生的质的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集成转变的结果。作为经济活动的资源要素和
废物的受纳体,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是环境与经济关系在社会中的反映,是公众对生存环境及其与经济关系的态度的具体体现;
环境与政治的关系是核心,是政党及其政府对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态度,并左右着
这些关系发展的方向;环境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反映,或者
是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影响。
(一) 中国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演进: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走到了尽头
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2]。中国环境问题的产生
及特征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经济增长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
1. 中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及其环境问题特征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 29 年中,中国 GDP 总量扩张了 58 倍(当年价),跃居世界第四位,
年均增速 9.78%(图 1)。GDP 从 1978 年的 0.36 万亿增加到 1.03 万亿,中国用了 8 年的时
间;增长到第二个 1 万亿用了 5 年;第三个 1万亿用了不到 2 年,此后,每年增加 1 万亿,
2003 年后,每年增加 2万亿左右。
GDP增长率(以上年为100) 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以上年为100)
130
120
110
100
1978 1984 1990 1996 2002
图 1 GDP 和工业总
显示全部